黄芪三两(60g)桂枝三两(20g)芍药三两(20g)生姜六两(30g)大枣十二枚(20g)上五枚,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血痹”病的专方。所谓痹,就是阻塞不通的意思;血痹,就是血脉痹阻不通的一种疾病。这种“血痹“病表现为”身体不仁“即四肢麻木,活动不灵。其病的由来。《金匮要略》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种尊荣人,既是“黄芪体质”的一种类型。平时缺乏运动,体型肥胖,肌肉松软,身体困重。易出汗,更加上汗出受凉,便致气血凝滞,出现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甚或肌肉萎缩。这种血痹病与现代医学的病名尚难对应,因为临床上末梢神经炎,颈椎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雷诺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自主神经紊乱,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等许多疾病均可以见到“血痹”病的。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如下:1:肢体无力,活动不灵,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缩;2:浮肿,自汗,恶风;3:舌质暗淡。从《金匮要略》方的用药规律看,黄芪,桂枝,芍药同用多用于治疗汗出,身体重者,如桂枝加黄芪汤治身重,汗出,腰胯弛痛,小便不利者,黄芪芍桂苦酒汤治疗黄汗,身体肿者。故本方证亦必有汗出,身重,小便不利,浮肿等证。其汗出一证,有白天虽然未活动,或气温亦不高而汗自出者,也有入夜汗出湿衣者。其汗常见色黄。本方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重用生姜而成。这一去一加,使方证有比较大的变化。甘草是解痉急的主要药物,与芍药相配伍,可以治疗腹痛里急,故小建中汤,桂枝汤采用这种配伍。本方去甘草想必不仅无腹痛里急的症状,还有腹满,身肿等证。因甘草中含有抗利尿的成分,又“甘能令人中满”,故去之。黄芪治汗出,身肿,麻木,配伍桂枝,芍药,能促进气血的流通,而通血痹。生姜辛温散寒,与大枣配伍可以健胃,故用量比较重。所以,本方证与桂枝汤的鉴别是不难的。舌质暗或紫,表示气血运行不畅,临床用本方时,可以加川芎,葛根,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增强疗效。需要强调,本方证以身体不仁为主,患者诉说肢体酸麻,关节不灵活,遇风冷症状加重,可有轻微的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尽痛,关节变形肿胀者,则非本方所能治疗,应该在麻黄类方或桂枝类方中选择适合的处方。麻黄桂枝五物汤是治疗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常用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绞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本方常加葛根,川芎,丹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骨质增生病,肩周炎,中风后遗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炎也有效,常配伍怀牛膝,石斛,葛根,丹参等。本方还能治疗创口不愈。笔者曾治疗一位老农,手掌脚掌皮肤皲裂数月,瘙痒疼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观其人黄肿貌,即用本方加玉屏风散,重用黄芪60g,2剂后既不瘙痒,疼痛消失,1周后即脚掌裂口愈合,活动基本正常,2周后皮肤已经光滑如初。在笔者看来,黄芪桂枝五物汤其实就是一张调理方,特别适合于黄芪体质的中老年人日常调理。这些人多肌肉不发达,皮肤缺乏弹性,平时缺少运动,食欲虽好,但经常疲倦,头晕,气短,一动就气喘,尤其是在运动时更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胸闷胸痛,或头晕眼花。运动心电图常提示心肌缺血。面色黄暗,其舌质多淡红,舌体比较胖,或紫暗,两下肢浮肿。这些人的经久不愈的头痛,胸痛,身痛,肢麻等,均可考虑使用本方。另外,从许多报到来看,本方重黄芪用量宜大。有报道本方(黄芪60-g,芍药6-10g,生姜10g,大枣20枚)加味治疗多发性神经炎35例,感觉障碍甚者加当归10g,运动障碍甚者加附子5-15g,白术10g,令用生姜侵酒外涂。结果临床治愈6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另有报道用本方重用黄芪60g以上治愈2例雷诺病。还有报道以黄芪g,赤芍10g,桂枝3g,加减治疗17例五十肩患者,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2例,1例中断治疗。服药量最少者6剂,最多者16剂。
黄煌教授医案笔记之--迁延性咳嗽黄煌教授医案笔记之--过敏性咳嗽中医十大类方之--黄芪类方中医十大类方之--防风通圣散中医十大类方之--柴胡类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