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二麻*一汤证:类疟案
刘某,女,12岁。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脉浮略数,舌苔薄白而润。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一汤小汗之法治疗。
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5克大枣3枚麻*3克杏仁3克炙甘草3克
一剂。药后得微微汗出而解。
《伤寒论》指出:“服桂枝汤,大汗出,……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一汤”。这里所说的“形似疟”,是指发热恶寒发作的情况,而不是真正的疟疾。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大都属于太阳病变,往往是由于表证发汗太过,既损伤营卫正气,又未能使邪气彻底外解,这是辨证时需要注意的。正如曹颖甫所说:“少阳病之所以异于太阳者,以其有间也。若日再发或 度发,则为无间矣”。无论伤寒或中风,只要是表邪稽留日久不解,而且证情较轻,寒热如疟者,都可以用本方治疗。临床上这类病证多见于年幼或年老,以及久病体弱的患者。
2、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类疟案
刘某,女,10岁。深秋感受寒凉之气,发热恶寒,每日发作好几次,拖延数月未愈。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此种情况属于风寒郁表,日久不解,寒将化热的轻证。治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3克桂枝5克白芍5克生姜3克大枣4枚生石膏6克炙甘草3克玉竹3克
共服二剂,得微汗出而解。
本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上案基本相同,都是发热恶寒一日之内发作数次的类疟证,但不用桂枝二麻*一汤反而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是因为其舌质红,反映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张仲景说:“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历代不少注解《伤寒论》的医家认为“此无阳也”是指亡阳而言,而不知本条所说的“无阳”是指邪气欲离于表而言。成无己曾说:“表证罢为无阳”。这是因为伤寒脉象一般为浮紧,脉象由浮紧而变弱,则反映了寒邪将要离开肌表而有入里化热的趋势,所以不用单纯辛温的麻桂合方,而用辛温之中兼有石膏另加玉竹辛凉清热滋液为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