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桂枝(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条文: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宋)
汉传经方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苦辛)3枚
臣药:桂枝(温辛甘)4两
生姜(温辛)3两
佐药:甘草(平甘滋)2两
大枣(平甘滋)12枚
使药:无
附: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条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宋20)
少阴病,身冷,汗出多而恶风,面无华,但欲寐,或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手足冷,脉微浮无力,为中风。(《伤寒类编补遗》拟补)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条文: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宋22)
2
白术(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条文: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汉传经方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苦辛)3枚
臣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4两
生姜(温辛)3两
佐药:甘草(平甘滋)2两
大枣(平甘滋)12枚
使药:无
3
甘草(炙,二两)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条文: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宋)
汉传经方解析法
四象解析法:
君药:附子(热苦辛)2枚
臣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2两
桂枝(温辛甘滋)4两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2两
使药:无
相关药症
附子热苦辛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桂枝温辛甘滋
《本经》: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生姜温辛
《别录》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
白术温辛甘滋微苦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炙甘草平甘滋
《本经》:主五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平甘滋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更新的音频课程。
汉传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