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大青龙汤解决外感风寒内化郁热的

北京荨麻疹权威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38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麻*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本条文要从麻*汤与大青龙汤中的麻*、桂枝、甘草用量的差别来看,麻*汤中,麻*三,桂枝二,甘草一,杏仁七十枚,这个比例是有道理的,解表,所以麻* ,麻*要用三的比例,桂枝用来支撑麻*开表,用二的比例,甘草柔和就用一的比例,然后杏仁润肺,同时也是合,麻*、杏仁一开一合,就将闭塞的玄府打开,同时用桂枝、甘草,加强中丹田的能量,驱邪外出。

再来看大青龙汤,这里麻*用量远远比麻*汤的大,麻*、桂枝、甘草是6:2:2的比例,意味着什么?解表的力量更大了,可见这个证状说明,受寒非常厉害,肌表闭得很紧而产生的证状,条文里“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与太阳病的证状是一致的,但多了一条“不汗出而烦躁”,烦躁的根源是什么?说明病人素来阳气是很足的,受寒后想将寒气排出体外,斗争得很激烈,但是依然排不出来。在斗争的过程中,反而伤了阴,仗打得太激烈了,导致了津液受损,化生内热而出现烦躁。

综合来看我们还是要以开表为主,桂枝维持二,由于麻*量大,甘草缓之,提升到二,因为肺没有热迫而喘,杏仁就只用四十枚以润肺,在麻*汤中,有喘,所以要用七十枚,用姜和枣补充阳明里的津液,石膏清热,石膏这个药,不光清热还可以解表,是清凉解表,所以这个方子有双解的作用。

在《伤寒论》中清凉解表最典型的就是白虎汤,石膏清凉解表在阳明,连翘在厥阴,薄荷在太阴,都是清凉解表、但每味药入的经络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学习仲景六经辨证的思维方式,理要明。本方中,张仲景用的石膏如鸡子大,可见量是比较大的,可以看出石膏并不是许多人认为的大寒之药,它有清凉解表的作用,这一点要注意。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这个证状说明阴阳俱虚,服了会大伤阳气而厥逆,津枯而筋肉失养,千万要证清楚。

39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这两条要对比者着看,上一条“太阳中风,脉浮紧”说明虽是中风但寒气很甚,本应浮缓的风脉现在成了浮紧的寒脉,“身疼,烦躁”说明表寒里热:本条“伤寒脉浮缓”则是伤寒但风气很甚,没表现寒脉反而是风脉,也不觉得身体疼,为什么呢?

后面说“但重”说明病人湿气很盛,体内水分多,气血壅滞,用大青龙汤既可以辛散表寒,而麻、桂解肌透表又可以用发汗来宣散湿邪,但是有个前提“无少阴证”,如果有少阴证,受了风寒会出现手脚冰冷、拉肚子之类证状,身体很虚弱,就不能再发汗。无少阴证而“乍有轻时”,说明病人正气还比较足,正邪抗争,时轻时重,会产生郁热,以石膏解之,这里讲了风寒挟湿的辨证,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很多深意,那么大青龙汤解决的就是外感风寒内化郁热的病证。

声明信息:

本文摘编自谢国仲解读伤寒论《医圣心印》(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篇幅有限,仅摘选部分,若需全篇阅读,可购买书籍。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256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