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皆有脾性,本草的脾性是什么呢?
我们的祖先将本草按照辛、甘、酸、苦、咸、淡来总结本草的性味,并根据其性味来确定他们的性格特点:
药有收敛、发散、缓和、迅急、燥湿、滋润、软坚、坚阴之分,如人有温婉、活泼、柔和、急躁、顽固之性。
以药性对症,以病症制方,当人们摸清楚了本草的性格特点,那么在用药的时候就有了规范:
黄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
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涌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
黄帝提出疑问,药物的五味阴阳属性是怎样划分的呢?岐伯认真向他做了解释,我们总结如下:
辛味、甘味,主发散——为阳
酸味、苦味,催吐导泻——为阴
咸味,催吐导泻——为阴
淡味的药,有渗利之用——为阳
这样一来当面对病症时,根据本草的个性功能选用。
通晓了药性,就可以制方了吗?
有的人知晓了一些药性,就随便给自己或朋友开方子,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因为药物可不是乱搭配的,它有非常严肃的制方原则。
从制方基础来看,分为小方、中等方、大方。
小方:君药一味,臣药二味。
中等方: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
大方:君药一味,臣药三味,佐药九味。
从病症的性质来判断用药的方法:
寒性病——用热药治疗。
热性病——用寒药治疗。
病情轻者——逆其病气来治疗。
病情重者——顺其病气来治疗。
病性坚实——用消减的方法治疗。
病停留体内时——用驱除邪气的方法治疗。
劳损气虚的——用温养的方法治疗。
病结滞不畅——用疏散的方法治疗。
病邪滞留的——用攻伐邪气的方法治疗。
属干燥的——用滋润的方法治疗。
病属拘急的——用缓解的方法治疗。
病属气血耗散的——用收敛的方法治疗。
病属损伤阳气的——用温补的方法治疗。
病属留止逸滞的——用行滞疏通的方法治疗。
病属惊悸不安的——用镇静的方法治疗。
邪气上逆——用散越的方法治疗。
病在下位——用下泄的方法治疗。
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按摩、汤浴、敷贴等方法,根据病症酌情而定。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依然没有比较清晰呢?
因此我们选几个植物来看看他们的性格特点。
荷叶、菊花、当归、桂枝,甘草、姜黄
酸、辛类,入肝胆经,性格收敛约束,柔和疏散。
黄连、赤小豆、丹参、栀子、地黄
苦、咸类药物,入心经、心包经、大肠、小肠、入肾,膀胱经。苦味坚固,咸味鼓舞人心,苦味使肾更坚固,咸味使肾释放能量。
举例:寒、凉、温、热、平
寒——薄荷、葛根、西洋参、牛黄等。
凉——黄连、大黄、柴胡、栀子、绿豆等。
温——麻黄、桂枝、葱白、木瓜、大枣、当归等。
热——附子、干姜、胡椒、泡姜、肉桂等。
平——玉米须、南瓜子、甘草、山药、莲子、党参等。
典型方剂
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其方势为升、降、宣、补。
麻黄汤:用麻黄、桂枝、甘草、杏仁,其方势为升、宣、泄、燥、热。
以上举例,在众多的本草性味规范中,只是冰山一角。本草性味的探究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是千百人认知的累积;而一个方剂的组成,更是对医者博学、经验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