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柳蒡道,泰山磐石边。龟鹿二仙兴至,逍遥桂枝前。更有四君三子,大小青龙共舞,玉女伴天仙。阳和桃花笑,碧云牡丹妍。
神农尝百草,时珍著良方。中医中药就如同京剧、相声一般是中华文明历经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瑰宝。中医中药不仅是济世救人的治病之道,也蕴含了无数中国人独有的文化。
无论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还是“黄帝”的《内经》。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人仰仗的医学典籍,也是如今医学发展中不可多得的理论基础。
然而这些年来,中医中药却饱受大众的争议,屡屡引发中西医的网络大战。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利益的驱使之下,出现了太多的“张悟本”。
01光鲜的履历
履历是职场中人寻求自我价值的敲门砖,而人们对于医生的最初认识则来源于他的学识、经验和医患的认可程度。
就像是在无数的中医当中,我们更喜欢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中医”,毕竟他们的经验要更高一些。老百姓对于中医看重的不光是他的学识,更多的是他经验的积累,积累得越多,医术也就越精湛。
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的张悟本,就“恰好”满足了医患的这一基础的诉求,而张悟本的走红还要从湖南卫视一档《百科全书》的养生节目说起。
正是在这档电视节目中,张悟本先是给自己穿上了一套华丽的中医世家的外衣,然后在节目中屡出“狂言”,吸引了不少的坐在电视机前,百无聊赖的中老年人。
在电视节目当中,张悟本以“中医世家”自居,自称还是个五六岁的顽童时,就已经开始跟随着自己的父亲学医治病,是家中的第四代中医传人。
这年刚刚50岁左右的他,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中医研习经验,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名专家。
一个是中医世家的传人,一个是收视率不俗的省级电视台。张悟本在栏目组的推波助澜之下,一跃成为养生食疗届的名人。特别是他所谓的食疗,更是符合了普罗大众对中医的基本看法和认识。
中医本身讲究的就是未病先治,食疗更是中医理论当中的一种精髓。通过吃来治病,这对于世人来说,是再好不过的办法了。
特别是已经退休居家的老年人,当岁月从他们脸上划过的时候,已经开始入侵他们一天不如一天的身体,各种老年病开始影响着他们的健康。
张悟本的“把病吃回去”满足了太多人的心理追求,也给老年人找到了一个可以延年益寿的良方。
中医的博大精深告诉我们,“吃”的确可以避免一些未曾到来的疾病,但仅仅靠食疗并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当专家的头衔挂在张悟本的头上时,对中医一知半解的老百姓,开始逐渐的认可他的一些理论,甚至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02包治百病的绿豆汤
炎炎夏日当中,一碗清凉的绿豆汤确实能够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但从小父母就告知我们,吃药的时候不能喝绿豆汤。
中医理论当中胃寒体虚的人也尽量不要喝绿豆汤,毕竟绿豆汤在中医理论当中不仅具有解毒的功能,还是属于凉性的饮品。
多喝点绿豆汤不仅可以解暑,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可以解毒。在一期节目当中,张悟本也讲到了绿豆汤的好处,但他为了引起观众的注意力,进一步提升自己专家的身份,把绿豆汤的功能无限的放大,甚至屡屡语出惊人,大谈绿豆汤的好处。长河绿豆汤甚至可以包治百病的程度。
张悟本的这一“豪言壮语”在不少的地区引发了连锁效应,不少被他蛊惑的老年人四处搜罗绿豆,把绿豆汤当做了治病的良药。这一普普通通的食物,在不少地区出现了“一豆”难求的现象,绿豆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成为了市场上的稀罕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张悟本的养生行列,不少的医学人士和媒体开始公开批评张悟本的言论,对他的身份也产生了重重的质疑。但在媒体的介入之中,张悟本依旧是我行我素,没有丝毫的胆怯之意。
当张悟本的名声打响之后,他又另辟蹊径开始写书、看病,办理养生班。他的作品受到了不少被他蛊惑的老百姓的追捧,一本普通的养生书销量达到了数百万之多,而他的挂号费也是一路猛涨,从数百元到元不等,养生班更是价格过万。即便是如此依旧是一票难求,不少人选择了排队。
然而在媒体的追逐之下,张悟本的本来面目逐步地被揭开。他的父亲只不过是一家工厂的职工而已,年轻的时候似乎开过诊所,但算不上中医世家。
张悟本本人也不过是一个普通工人,所谓的各种学历也只不过是从函授班学来的而已。在国家的相关网站上更是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
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张悟本的养生堂就被人举报,北京的相关单位对他的养生堂也是进行了突击检查,他本人压根就没有相关的营业资格。
这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骗局而已。张悟本之所以拿绿豆来说事,我猜是他觉得绿豆汤这东西,对于某些病症来说,确实能得到预防甚至和治疗的作用。
不过这只不过是张悟本找的一个掩护而已。作为一个普通人喝绿豆汤即便是达不到治病的效果,但毕竟要达到喝死人的效果也是不太容易的。
就算是绿豆汤无效,他也不至于引发人命官司,可以靠着他虚假的头衔继续为自己攫取财富。
03闹剧之后的反思
如果是欺骗,迟早会跌落神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是犯了错,早晚会为自己埋单。张悟本在节目中宣传绿豆汤可以预防脑梗、高血压等种种疾病。但令人可笑的是,喝了那么多的绿豆汤,张悟本竟然得了个脑梗的结局。
张悟本的闹剧已经落幕多年,但这件事却依旧值得我们反思。
如今社会上充斥着各种中医无用人,儒家思想无用人,古典文化无用论。
但这些被看做“无用”的文化,确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经典,是古代先贤们用毕生的心血,用一生的实践总结下来的人生经验。他们真的没用吗?还是我们需要反思?
物欲横流的今天,社会上到处充斥着的是浮躁的空气。但中国的文化却是需要心平气和地去深入探讨,去总结研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辈应该坚守的传承之路。一味的崇洋媚外,那我们的路还能走多久,还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