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生活节奏快且负担重,生活中常常面临食欲下降、胃部疼痛、睡眠不佳、面露无华以及疲惫无力等症状。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是,当您感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面部浮肿以及全身疲乏时,这可能是因为您的脾胃失调。
中医认为,脾胃主管身体的消化吸收,就如同整个身体的运转中心,脾胃虚弱可能容易引发各种疾病。那么该如何调理这些因脾胃虚弱导致的不适呢?
推荐一张经典方剂——小建中汤,对改善中焦虚寒、肝脾不和引起的诸多症状十分有效。
原方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为: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煎取药汁,兑入饴糖,小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小建中汤源自中国古代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与此同时,它也是《黄帝内经》提出的“四季脾旺不受邪”理念的体现。
在这一理论中,强调只要脾胃气血充足,便可外调阴阳、抵抗各类邪气。小建中汤则进一步改良了桂枝汤,将芍药剂量提高一倍,加入了饴糖,从而形成了一种既能调和肝脏和脾脏,又能温暖心脏,愈涩疼痛的良方便剂。对于肝脾不合的概念,或许有些人并不了解。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中的肝对应木,脾对应土,而木克土。如果树木生长过于迅猛,泥土便容易变得板结和贫瘠,营养供应也会减少,从而形成肝强脾弱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病人往往会出现腹泻、腹胀、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以及情绪波动过大等多种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小建中汤使用了大量的饴糖作为辅助,因为无论是在《伤寒杂病论》还是其他相关书籍中,只要出现与“建中”有关的内容,必定离不开饴糖。
正因为有饴糖的存在,小建中汤才能起到温暖身心、缓解痛苦的功效。传统中医有言道:“甘入脾,甘性缓。”意指所有甘甜之物皆可止痛。因此,大量的饴糖可以暖补脾胃、消除疼痛、滋润肠道,更有助于宁定心绪。桂枝是一味辛温药材,能够清热解热,舒缓神经紧张,并可改善手脚冰冷、头晕头痛等症状。而将其与甜美的饴糖结合,便可转化为阳性之气,即所谓的“辛甘化阳”,从而增强中焦功能、温暖脾阳。芍药则擅长治疗拘筋痉挛类疼痛,然而由于芍药偏凉,对于原本体内阴寒较盛的患者而言,单纯使用芍药只会雪上加霜。
因此,小建中汤中添加了大量的饴糖,以便将其转化成人体所需的阴液脂膏,即“酸甘化阴”。这样一来,腹部筋络得以滋养,疼痛自然随之缓解,小建中汤对腹疾疼痛有着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在传统中药配方桂枝汤的根基上,小建中汤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和身体阴阳。
桂枝和生姜的温性,可以温通中阳,使得小建中汤的效果不仅体现在补益,而且能够保持健康活力,不让客人感觉上火。再加上大枣和炙甘草能够温暖脾胃,增添气力气血,加固中焦
全方以甘温之药为主,重在甘温健脾,从而调补气血阴阳,使人体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