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很多网友的问题。说自己咳嗽有痰,但理肺宣肺镇咳止咳就是没见好,问我是怎么回事?其实中医早有说明,“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思就是说不要见到痰就只想到治肺。
从这张表就知道,饮食入胃,生痰的第一步在于脾,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
为什么痰会产生?脾胃就是个生产车间,流水线作业,就像工厂一样,一边生产出产品,一边要及时地送出去,不让停在流水线上,就容易出故障,所以脾脏最怕困。
怕被什么困?首先是被气困着,因为脾胃为气机中枢,脾升胃降,如果过思则气结,就容易被气困,肝随脾升,如果肝郁,肝反过来压制脾,让脾升不正常,所以气困致脾升不力的,首先补中益气汤或升陷汤、逍遥芄等。
其次是湿困。脾气虚,升清降浊功能弱,湿就留下来了,如果脾气虚进一步就容易脾阳虚,那么寒湿就留下来了,所以当湿困重于气困时,要先祛湿,考虑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而肺不过是贮痰之器而已,如果脾胃功能是正常的,怎会有痰在肺?
然后看下面,“肾阳暖土”是什么意思呢?肾中有命门之火(阳),是一身之元阳,肾火不单可以暖肾水,火可以生土,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可以暖土(脾),所以说肾为生痰之本。
好,理清了这个关系下面就容易讲明白了。
一患者,一直有肺结核,治疗后缓解了,但经常咳几声,口干眼涩,经常手游,不知节制,脸色发黑,怕风怕冷,身体虚得稍一运动胸闷气短,舌紫胖苔白厚有齿痕。因是网诊,脉象不知。
他才39岁,但久病又不知节制,肝肾不足。而且从舌苔及身体表现,还有气机不畅的问题,所以考虚补肝肾益气祛痰。
用药:制附子、红参、厚朴、茯苓、干姜、桂枝、芍药、苏子、白术、麦冬、半夏、白芥子、莱菔子、香附、炙甘草
只用了3剂,自觉口中津液生出来了,手脚也开始有了温度,怕风怕冷感也大大好转,之后坚持服药,用了一个月,舌淡红苔薄白,身体非常清爽。
又比如白痰在肺,是因为寒邪侵肺,肺失肃降,是脾肺阳虚,肺气失宣,可以考虑小青龙汤表里双解(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急则治其标!!!
所以用麻黄打开毛孔,宣肺化痰,干姜、细辛、炙甘草温化寒饮,桂枝行气利水,脾肺原来就是虚的,所以用芍药、五味子敛肺养营血,
再用一味半夏把已经形成的痰化去。所以这是治标为主的方,别一直用啊,几剂缓解急症就好了,后面就要改用扶正的方子。
比如湿痰在脾,是脾运化功能差,湿浊不化,用二陈汤(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用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湿,橘红理气,甘草和百味,因为湿痰把脾固住了,现在要首先把湿去掉。
比如老痰在肾。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很多人就一味在止咳镇咳,雾化,抽痰等,但这只是把贮在肺中已经形成的痰去掉而己,
那么源头呢?如果是肺肾阴虚,痰少而粘的,就要考虑调理肺肾,用金水六君煎,肾阳虚,痰清稀而畏寒的,就要考虑金匮肾气丸加减等,如上面这个例子一样。我这么说你就能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