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辛温大热,有大毒。近世医家多畏用之。殊不知古方权用之法度,将此“百药长”(《名医别录》语)束之高阁,弃而少用。诚为可惜。
今诠其法度,以资善用。
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的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春月采。主根块为乌头。附其旁生者为附子。
乌头之象,如生育已完成的老阴。故而中空,以气为用。
天雄,不旁生附块者,独生者为天雄。其象为孤阳之未生育者。故而中实,以精为用。
附子,冬月采,乌头之旁生者,为附子。故而兼备乌头与天雄之阴阳二气。兼擅二物之长。因此无一不能治。
有人说,如果出现以下这些舌象,尽早用姜附桂,越早用越好,对吗?①舌象整体暗沉发紫,说明里体内极寒,而血得温则行,所以寒盛则血行不通畅,流速变缓,出现发青发紫,所以看到这种舌象,就要知道是寒像。
②舌苔铺满舌面,说明脾阳虚,无力运化食物,导致积食。这种舌苔要去除,光靠刷牙刮苔是没用的,只有散寒健脾,化湿。脾健运,就不会有积食了,舌苔也就干净了。
这种舌象,可以用:附子理中汤,来温中散寒,健脾+去湿助消化的药材。先把寒像散去,让脾胃先恢复运转,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吃进来的药物和食物全靠脾胃的运化。
那为什么说要尽早用姜附桂(干姜、附子、肉桂)呢?
因为寒湿不仅会使血行不通畅,还会导致四肢冰凉,心脏受损,出现心慌气短,关节酸痛,头晕目眩,而且寒湿越重,调理起来越麻烦。而姜附桂,就好像天上的太阳,当人感到寒气湿冷时,太阳正好出来了,人就会被晒的暖洋洋的,全身上下都很舒服。
而现代医学不讲寒热,也不看舌象,再加抗生素,挂水,严重时,只好就进ICU。ICU的空调那是最冷的,这就是寒上加寒了……还能不能走出来,就说不准了。
这导致有人认为淡白舌是火神派的指征,看见淡白舌就认为应该用附片。
是不是淡白舌就要用干姜附片呢?淡白舌是否属于阳虚还是需要探讨的。第一气虚是不是淡白舌?因为气虚脉弱,心脏的收缩力减退,舌上血少颜色变淡,即气虚出血淡白舌,不见得阳虚;气虚的人少火生气,来一点温阳药可以增强补气药的效果,可以使阳气有所增长。《金匮要略》有个补脾的方是朮附汤,有附子、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功效开胃健食益精气,用~6g小剂量的附片,加上9~0g白术,再来点甘草,放两片姜,加几颗枣。所以气虚的人是可以温阳的,但能不能扶阳?不可以的。如果一个气虚的人用了大剂量的附片温阳,其实会加重此人气虚的。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服了附片会上火,气虚会加重,会出现口疮、便秘。所以我们在用附片的时候是有问题的,学生发现有的病人我用0g或60g附片,有的病人我只用9g、6g、g等等,这是因为少火生气,我们少量使用附片是为了增强补脾补气的效果。“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阳和气,若天与日,气像天,阳像日;气有阳气虚,也有阳气不当其位之意,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显。正常人面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光泽曰彰;面如死灰曰不彰。正常人走路是光明磊落,阳虚的人走路因为冷而哆哆嗦嗦。正常人说话吐词清晰,阳虚的人容易患有过敏性鼻炎,鼻腔黏膜水肿,像感冒了说话有鼻音,这些都是不彰的取象。当风和日丽时人的情绪是愉快的,因为日照好可以抑制人体的松果体,使褪黑素分泌降低,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相反雨天阴雨绵绵而神经系统被抑制,人会变得抑郁,感觉万事皆空。
五苓散证可见淡白舌。身体内有水饮后舌头肿胀,血液被稀释,舌头颜色偏淡,舌边有齿印,所以当有水饮的时候表现为淡白舌。
血虚也可以引起淡白舌。患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时舌的颜色也会淡,治疗选八珍汤、十全大补丸等等,还可以加点补肾的药。血虚可以贫血,阳虚也可以贫血,当人体的循环动力性减退出现脉微细。少阴之为病,脉微细在阳虚有两个意思,微是指脉博没有力气,心脏收缩功能减退;细指寒性收引时脉博变细,舌既淡又发紫,紫不是有瘀斑,在整个舌面上罩着一层青紫色。舌淡,脉搏没有力,即为阳虚,属寒凝血瘀证。治疗以温阳为主,佐一点活血药物如桃仁瘀血就通了。由此看来,淡白舌见于上述几种情况,这就决定了需要四诊合参。
本经曰附子“温阳”,别录曰附子亦能“强阴”。正源于此。
附子如何“强阴”?
附子是入阴中之阳。适宜阴盛阳虚者。能使无阳之死阴复生。阴得阳而蒸腾气化,恢复生机也。是谓“强阴”。
若是水虚火炽(阴虚火旺者),则不可用附子。因已无多余之阴来涵其阳。只会徒助邪火,则祸不旋踵也。
即使是用于水不足所致的火不生(气阴两虚者),也不行。还是因为没有多余的阴给它涵藏。阳没有(阴这个)化生之源,则是孤阳不生。亦徒增邪火。这也是倒行逆施的。
这就引出了附子的几个禁忌症。大家记住:
附子证,绝无怕热,口渴。
渴者是阴伤。另外呕者是胃热。
故此,胃热,阴伤,亦不得用附子。
这里我们有必要鉴别下几种呕。
有声有物,是呕。
无声有物,是吐。
有声无物,是干呕。
而有声者是有火,无声者是无火。有物者为实,无物者为虚。
因此,呕者(实而有火,有声有物),不可用附子。
但是,实而无火者(吐),可用附子,取其破癥坚积聚之效。虚而有火者(干呕),可用附子。取其温中救虚之功。
这里,有两个“例外”。
1,真武汤证之有呕者,不用附子(易生姜)。因真武汤证的呕为水上逆。水性趋下,其有上逆者,必有胃火相激。此时要用生姜的横散之性(详见《夜读本草之——浅谈姜与桂》)来降逆。宜温散不宜温行。故不用附子。
2,金匮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的渴,不是阴伤。可用附子。
此二证不是水液(阴津)缺少,而是阳衰不能化阴。以致水液滞留,不得蒸腾气化。因此无法参与体内的代谢循环。所以阴津虽在,却不能供给身体水分所需,故渴。同时阴水下溜,而虚火逆冲。
此二证用附子,可使水得温而上奉,火得温而归元。
划重点:
人之身,
水非火不能蒸腾气化。
火非水不能秘固蛰藏。
阴阳互生,冲气以为和。此为中医医理之秘要也。
至此,我们就可知道附子主要的适应证,是以虚证和寒证为大前提的。
附子在本经上的主治为风寒咳逆。所以附子除了温中治里证,还用于表证驱外寒。
其机要为:
1,汗后,下后,用附子的证,其机要在于是否恶寒。有“恶寒恶风”不罢者(汗出不解),当用附子。
2,发汗后,遂漏不止,亦是汗多亡阳。乃附子证(桂枝加附子汤)。
,无表证而烦躁者(昼夜烦躁,或只昼日烦躁),或未经汗下者,用附子的证,其机要在于“脉沉微”。若再加不呕不渴,附子必用。
4,不当下而下之的误治,致使阴盛。其气无论上冲(仍用桂枝),或下陷(必下利清谷),须用附子。只要下利清谷不止,则宜四逆汤。
有表证者(如外有微热,身体痛,骨节疼,背微恶寒等),当用生附子。因附子主风寒邪气。用生者,以示开导解散之义。
而表证盛者,只有里寒之一端时,当用炮附子。
机要:
表里兼证的用药法则,不看多证看独证(独处藏奸)。以定用何种附子。
里症多,但独有表证者,用生附子。
表症多,但独有里证者,用炮附子。
附子为主药证的舌象:
舌淡或淡嫩,苔白润或白滑。
附子证的脉象:
1,脉沉微(阳衰)是重点。或浮大空软无力(虚阳浮越,内里虚衰)。
2,脉微细,为阳虚(同时津亏),少阴病。
,脉硬(寒痹)却有汗,身疼痛,也为附子证。
脉紧(硬)无汗,是用麻黄,桂枝的指征。
脉硬却有汗,是亡阳的危症。
附子常用的配伍:
配细辛,止痛。
配干姜,温阳止泻。
配白术,茯苓,白芍,利水。
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
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便不通。
配甘草,生姜,解其毒。
附子主治虚寒前提下的:
1,身体烦疼。
2,胁下(胁肋部,上腹部,腰胯部)偏痛。
,胸痛。胸痹(胸背痛)。
4,腹痛。剧烈的腹痛。
5,头痛。
附子痛证的特点:痛势剧烈。
1,苍白虚弱,却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例如:肿瘤疼痛,中枢神经痛。脉象多浮虚而涩。
2,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例如:风湿性关节炎,腰椎盘突出,痛风。
,胁腹大痛,而按之无硬满拒按者(乃虚寒之痛)。脉象多紧弦。
4,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过膝,例如:心绞痛。
附子的用量:
1,经方,大剂量,-5枚,多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
2,经方,小剂量,1-2枚,多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
,现代,一般一剂5-15克为常用。
4,某些医派与当代大家的附子用量较大。某些效方(见附录:李可《破格救心汤》)的大量应用亦有借鉴意义。
注:附子,东汉仲景时代野生干品,一枚为5-12克左右。现代种植干品,小者一枚10-15克,大者一枚20-25克。
附子的煎煮:
1,回阳救逆用,用生附子,去皮。武火急煎。按仲师伤寒、金匮的煎煮法。
2,止痛用,用炮附子,捣粗末。煎10分钟,无麻口之味,即可。
,现代煎煮法,先煎,久煎。用10克者,先煎15分钟。每增加10克,多煎15分钟。
附子与天雄:
天雄,在《伤寒杂病论》中仅一方:天雄散。
治男子平人的阴寒精自出(早泄),酸削不能行。精气清冷无子(不育)。阴头寒(阳痿)。
天雄者,孤阳之独生。其象为阳气充实不泄也。
故此:
温阳欲走(通阳)者,用附子。
温阳欲守(固精)者,用天雄。
附子与乌头:
乌头分草乌和川乌两种。性味略同。只是草乌比川乌的毒性更大一些。但按《金匮》的做法是蜜煎可解毒。
但据考证,川乌是在宋以后才种植的品种。故此,宋以前经方(伤寒,金匮,千金方等)所用之乌头,应皆为草乌。
附子乌头之差异。
乌头相较附子,更能止痛。特别是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且手足逆冷,脉沉紧者,当用乌头。
附子之治偏于寒。附子性沉。善引火归元。附子主踒(痿,软缩,拘挛收引),附子之阳,柔能养筋。附子沉而柔,无处不到,无间不入。附子兼能入血。
乌头之治偏于风。乌头性浮。善驱风寒邪气。乌头主痹(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乌头之阳,刚能逐邪。乌头散且刚,无秘不开,无结不解。乌头止及气分。
附子(包括乌头,天雄)的解毒:
1,生甘草0克,黑小豆0克,防风0克,蜂蜜毫升,以上煮汤,加入绿豆0克(打粉,冲服),可作为解毒汤备用。
2,如果服药后出现唇、手、足发麻,或者胸闷,心慌,心悸,头昏,眼花,或者咽喉、食管、胃部有烧灼感,或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烦燥等情况中任何一两种,立即取上述解毒汤服用,一般10至0分钟(最多一个小时)即可解毒。
附录:
1,李可《破格救心汤》
组方:
制附子0--克(视病势轻重,可递增),干姜,炙甘草各60克。
山萸净肉6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0克。
高丽参10-0克(另煎浓汁兑服),麝香0.5克(分次冲服)。
服法:
病势缓者,加冷水0毫升,文火煮取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
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喂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剂。
主治:
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水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
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各症导致循环衰竭之症。
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光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一分钟50次以下,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一分钟-次以上。
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心死之症。包括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
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2,古籍文献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生犍为山谷。
《名医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