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邂逅当麻黄遇上桂枝

小编选取麻黄和桂枝,从种苗、中药材、饮片到制剂生产以及历史层面等方面,细数它们的一生。

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麻黄呱呱坠地

开启传奇一生

麻黄主要分布于荒漠区的戈壁滩、石质荒漠、或干旱、半干旱区的多石山坡、石缝和疏林干燥地上。其中,甘肃省地理环境优越,是麻黄的最适生产区,且生产历史悠久[1]。可以采用现代生物分子技术优选出简便、准确、可靠的种质基因,对现有的麻黄种质资源开展鉴定与评价,筛选出具有高产、抗病、抗逆境、商品性好等优良品质的麻黄种质资源。

正值青少年的麻黄

风华正茂茁壮成长

在4~5月份播种后进行精细化田间管理,清除田间杂草、幼苗期进行适当的蹲苗、生长期间地面覆盖秸秆与杂草、适时适量灌水(每年3~5次)、无公害施用专用肥、生物肥和复合肥、病虫害物理和生物防治。麻黄的采收期依据来源物种的类型选择适宜的采收期,最佳采收时间在10月上旬,留茬高度为根茎以上1~2cm,即距离地面3cm左右为宜[2]。麻黄在移栽生长3年后可首次采收,以后2年轮采1次。

麻黄已经历半生

为制剂与临床应用做好准备

生麻黄炮制方法为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切段;清炒麻黄是在炒制容器内放入生麻黄,选择适宜的温度,炒10min左右,待其颜色加深,并伴有一定的香气后,取出、晾凉;蜜炙麻黄则选用适量炼蜜,添加开水稀释,将其拌入到药物中,闷润后,放置在炒制容器内,炒10min后,待颜色加深,并且不粘手后,取出、晾凉。

桂枝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其功效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肉桂喜温暖气候,适生于亚热带地区无霜的环境,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6~30℃,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桂枝的炮制方法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3]。

这样看来桂枝生长的一生似乎平平无奇,但桂枝在本草历史的一生上还蛮特别的,那是因为在较长的时期里,桂枝的本草名与处方名并不统一,而且用药部位也有变化[4]。

先秦时期便有菌桂、桂之称。秦统一六国后,置桂林郡,因其产地而得名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还出现了菌桂、牡桂,但桂枝的处方名依旧很混乱,到南北朝依旧很难对其做区分。

隋唐时期《新修本草》中首先出现了桂枝与肉桂的名称:“桂二种,唯皮稍不同。若简桂老皮坚板无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简桂。其牡桂嫩枝皮名肉桂,亦名桂枝。”文中指出,桂枝与肉桂同义,指桂的嫩枝皮;而牡桂,则是原植物名。

鉴于桂类药物名称的混乱,北宋开始进行药名的统一,林亿等将《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中的桂类药物统一为桂枝。南宋之后,医家逐渐注意到桂的树皮,包括干皮与枝皮,与嫩枝是有功效上的差异的。如《伤寒发微论》云:“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非若肉桂之肉厚也。盖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取其发散也。”此后桂枝均以其嫩枝入药了。

金元时期,临床应用开始注重桂枝和肉桂的名称与功效的区分,如《珍珠囊》云:“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汤液本草》云:“桂枝,发表及表虚自汗轻薄者,宜入治眼目发散药。肉桂治沉寒痼冷,秋冬下部腹痛,并疗奔豚。”又云:“桂枝入足太阳经,桂心入手少阴经。”至清代不断对桂枝的功效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可见中药发现、命名以及探究药用部位的一生也是极其坎坷,历经多少代医家的苦苦求证与探索啊。

制剂生产——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所创辛温解表的经典方,由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甘草、法半夏、五味子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咳平喘等功效[5]。小青龙汤最佳提取工艺为12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所得优化提取工艺合理可行,可作为小青龙汤的提取工艺[6]。中药制剂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点环节,会影响最终临床疗效,是至关重要的。

中药到了制剂阶段就像是进入了耄耋之年,饱经风霜但是仍贡献着自己最后的价值,临床使用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从此结束了自己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最后附上方歌一首,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麻黄和桂枝一生的历程,记住小青龙汤~

参考文献

[1]吴明珠.甘肃省野生麻黄资源调查[D].兰州大学,.

[2]韩宗贤,吴田泽,孟祥霄,等.麻黄无公害栽培技术体系和发展战略[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一部[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4]梁飞.道地药材考[D].北京中医药大学,.

[5]龚李萍,王玉兰,郭超峰.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37(02):-.

[6]赖庆宽,尹蓉莉,杨宗锟,等.小青龙汤复方提取工艺比较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07):-.

供稿

马丽霞(校研会学术与创新中心)、周悦

图片

来源于网络

修稿

石遵睿、苏雪蓉

编辑

时雨

审核

毛敏、王祥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9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