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干姜二两(炮,味辛热)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味酸,微寒) 甘草四两(炙,甘平)
右二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干姜一两半(味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
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这里原文搞得非常复杂。结合临床讲。
炙甘草干姜性子都是热的,用在虚寒证,阳虚证就对了。病人舌头伸出来应该是白的,腻的,厚的,寒湿是重的。
芍药甘草汤可以治腹痛和脚抽筋。当然也有的脚抽筋用了无效,要考虑一些时方。
调胃承气汤,我曾经是过治疗一个胃不好的,同时有便秘的,打嗝的病人,用旋复花代赭石汤配大小承气汤用处甚微,但是用调胃承气汤效果很好。这提示我们调胃承气汤是治疗胃部不适,同时便秘的一个很好的方子。
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生附子在用的时候没什么诀窍,就是久煎,少量慢慢测试。效果当然很好。这是里寒很盛,比如炮附子下去病人还是冷,甚至是骨子里冒出来的冷。用就对了。现在学院派的四逆汤用的是炮附子,这种汤药是不可能用来回阳救逆的,只有生附子,才能将将死之人拉回来。
李可用的是大剂量的炮附子久煎来代替生附子。也是一个办法。当然省钱还是用生的。
----------------------------------------------
任意一篇文章打赏30元,并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