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养成记中医急救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在发各种心梗、脑梗或者中风、脑溢血等等时,“生命的*金急救”变得万分珍贵,一定要学一点急救的方法。

——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听到同学朋友说谁谁谁心梗去世了,谁谁谁脑梗去世了,谁谁谁脑溢血了,谁谁谁中风了,心里非常着急,特别想分享中医急救。

心梗

一、心梗到来之前多会导致患者出现身体疼痛的情况,而身体疼痛多出现在体力劳动或者是情绪激动之后,一般都在休息之后即可得到缓解,疼痛的部位并不一定发生在心脏,也有可能发生在患者的肩膀、后背、胃部等部位。

二、心绞痛也是当心梗到来之前的一种常见征兆,心梗在到来之前会导致患者出现多次的心绞痛,而且疼痛的情况一次比一次严重,而且控制心绞痛所使用的药物药量也会不断增加。

三、当在没有剧烈运动或者是天气不热的情况下,出现喘气困难出汗较多的现象,大家就一定要提高警惕,很可能是心梗疾病将要到来。

四、每天定时出现胸部疼痛的情况的人也要警惕是心梗疾病,年轻的人如果长时间的劳累、每天熬夜,就容易导致心血管突然堵塞,从而引起胸部疼痛,此时如不重视就会引发心梗的发生。

五、生活当中一旦发生胸闷、身体乏力、运动之后心慌气短等症状那么就要注意了,这极有可能是心梗的前兆。

六、部分的人当在心梗到来出之前,也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的情况,很多人当再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会认为是由于胃病所导致的所以并没有引起重视,因此导致心梗的发生,所以当再出现上腹部疼痛时,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因为这很有可能是患有心梗疾病的前兆。

关于心梗到来之前的征兆大家一定要进行详细的了解,心梗的死亡率很高,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检查方法:用我们的中指敲桌子,如果中指指尖有刺痛感,这时候就要小心了,说明身体已经有梗的可能性,那么找到血糖针(网上有卖)点刺(扎一下),把这种风险降到 。

脑梗

脑梗的前期症状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为可能会出现胸闷头晕、剧烈头痛、眼前突然发黑、眩晕恶心、一侧或者双侧的肢体出现麻木、记忆力衰退、说话突然含糊不清、血压过高过低或短暂脑出血的情况;

二:表现为口眼歪斜,面瘫,流口水,半身不遂,视物模糊,看东西不完整,发音困难,突然失语等症状;

三: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或短暂的智力障碍等症状。

脑溢血

脑溢血的发作通常会在疾病发作的数小时或数天内使患者丧失生命。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常因为诸如情绪激动等因素引起,因此大多数脑溢血都是突然性的。脑溢血的临床发病非常迅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如肢体麻痹、失语。非常危险且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最为致命的疾病之一。

脑溢血患者的头痛在开始时是间歇性的,然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严重的头痛。如果自己本身就是高血压患者,而突然出现严重头痛、头晕、恶心、耳鸣等症状时,则要高度怀疑脑溢血。许多脑溢血在发病前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眩晕。如果症状轻微,就像醉酒后会有难以站稳的感觉。如果症状较重,会出现一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眼前是一片黑色,甚至晕倒在地上。

舌根发硬,口齿不清,这类说话变困难是脑出血最常见的早期征兆之一。如果眼睛突然出现视力不清,看到的东西都是模糊的,或眼睛突然变黑,视力短暂模糊,然后自我恢复,很可能是一个脑溢血的先兆。如果突然感觉身体一侧麻木、无力、活动不方便,手拿不稳东西,嘴歪、流口水、行走不稳定。那就要对脑溢血有所警惕了。如果经常出现无法控制的呛咳,也可能是脑溢血的警报。

有些人可能在脑溢血发作前会十分想要睡觉,并且通过睡眠还不能消除疲劳,这也可能是脑溢血的早期征兆。

中风

中风前的征兆包括:打哈欠、一过性的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表现。中风是中医学的疾病名称,临床上一般称为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中风的发作比较快,所以很难提前就预知,但是一部分具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中风高危因素的患者,中风前可能会有一定的征兆,比如大脑缺氧的表现、一过性的言语不清、一侧的肢体麻木等。所以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一定要警惕脑卒中的发生。

如果家人突然出现脑梗、心梗、脑溢血或者中风,*金时间也许只有几分钟。

件事是十个手指、十个脚趾放血(家里有血糖针就用血糖针迅速点刺,速度要快,如果没有血糖针,那么用小刀划破,再紧急,那身边有玻璃杯或者茶杯,摔碎,找到一个锋利的点刺)。

那如果没有针、没有玻璃杯和茶杯怎么办?用牙咬,咬出血。再不行,牙签也行。在荒山野外,那就找树枝。

还有一个办法拍手肘。手肘是多条经络通行的地方,也是尺泽穴的位置,用尽 的力气使劲拍,拍出痧来。一般拍这个就会有效。

另外抓两腋下的大筋(咯吱窝下的大筋),用力抓。因为两腋走四条经脉:肺经、心包经、胆经和心经。往下可延伸到大包穴,脾之大络。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这个也很有效。

学过针灸的学人,那可扎的穴位有双手的内关穴、少府穴、百会穴等等。这个效果当然会更好。

内关穴是很厉害的,我们有个师兄就用扎内关穴救了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内关穴一针下去,这个人立马就坐起来了。现在这个人也好好的。

百会穴放血,如果是脑梗的病人,这个一针下去,血很可能飚出来。

那有的人晕倒了,掐人中,也很快。如果会扎针,那就扎人中穴。

一个中医学人的医案

不一样的节假日,本在享受假期带来愉悦的我,晚上去做个睫毛、洗个头,悠哉悠哉的回家。到家后爸爸开的门,开门的 句话,你妈发病了!!什么?我以为我爸在开玩笑呢!我往客厅一看,急忙往里走,妈妈闭眼在沙发上摊着,看眼神都不对了,说话也有气无力,头痛、眩晕到根本无法睁开眼睛,吐、狂吐,全身无力还冒汗,赶紧把一下脉,脉象寸关顶手的厉害,尺沉还弱。我立马给妈妈耳尖和十宣穴放血,耳尖血根本出不来,十宣轻轻一下就出来了,再摸脉寸关一下就退下去了,心率62。

证见:吐、头痛、眩晕不能平躺、气上冲胸、全身乏力、汗出、气短、小便不利、心悸。

脉:脉缓,寸关偏强,尺弱、心率62。

方:四逆汤加桂枝

心里已经有方子了,马上给师兄联系,正巧师兄没睡,给师兄确定了方子立马熬上,在等药的过程中,师兄说先煮点甘草干姜汤喝,因为吐的厉害就先少服多次,药和下去没一会肚子开始咕噜咕噜的一直响,就像小火车一样,过一会再摸脉,脉缓和了。再服第二次眩晕好些了,还是晕并且动一下就伴有想吐,不过我可以扶妈妈躺下了。再回去看我的药,结果熬糊了,只能加点水进去煮开先喝着点,再又另外重熬。这个药服了四口妈妈就觉得腹胀了,而且摸脉一下就起来了,尺脉不那么沉了,寸关又起来了,问证又有一点点眩,但师兄说这可能是桂枝的作用。这时妈妈睡着了,睡的还很舒服,过了大概十几分钟醒了,问腹不胀了继续服用,肚子还是这么咕噜咕噜的叫,不过眩晕好了,心悸好了,睡的很香,新熬的药也好了,再观察一下就可以睡觉了。

真心感谢亲让我知道古中医!感谢一直给我帮助的老师和师姐师兄!也感谢自己这么多年对中医的不放弃!

18年过年妈妈也有过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时在农村老家,医疗条件不好,当时我只能简单的处理,让妈妈痛苦一夜,我也紧张一晚。我记得当时是爷爷跑到窗户来大叫,说艳红你妈晕倒了,半夜三更直接把我惊醒,马上跑去看,看到妈妈倒在地上吐的一身都是,当时手足无措,那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中医学好。于是我的机缘从那时起就开始了,一切都是 的安排。想到那时的措手不及,现在我却能马上给妈妈治疗,这种感觉真好,能守护家人的感觉真好。

当时发病时,手指搭脉感觉到一浪一浪向寸脉上顶,而且速度很快,最少90多下,十宣放血后,再次搭脉,寸脉一下就下来了,脉62下。人体的调整真是非常非常迅速。

关于中医急救,是中医学人必须掌握的。

碰到人体大量汗、吐、下丧失津液,亡阳的紧急情况,一定要有对策阻止身体的“脱证”。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第二十九条,着重说了遇见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甘草(炙)各四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四两(去皮,清酒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医圣在29条写,病人“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自汗出和小便数说明病人的津液在大量耗散。“心烦”,这是津液虚的虚烦;“微恶寒”是脉微怕冷;“脚挛急”是筋失养了。

脉微;怕冷;筋发生挛急反应,脚伸不直了,这些证都指向津血虚,这就已经是明显陷入阴证的指证了。这时“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阴证不能攻表,因为在人体津液不够的时候,人体的自然模式是先保里,先保内脏,这时候还用桂枝攻表以耗散津液,自然是误治了。

误治的结果当然是造成津液更虚了,于是“得之便厥”,“厥”的意思是四肢冰冷,气血已经不能够往四肢走了,这是比较严重的阴证了。同时还有“咽中干,烦躁”,这两个证像是热证,为什么比较严重的阴证还会出现热证呢?还是要说到人体的自保模式,当津血不够的时候,人体就要亢奋起来,以加快津血的运行和生成,于是产生这种上火的反应,我们称之为“虚火”,也就是津虚而有火。咽喉是全身阴经的交汇点,所谓诸阴之汇,是需要大量津液滋养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就会“咽中干”。还会“烦躁”,我们称为之为虚烦。虚烦也可理解为大脑通过情志反应在调集津液。同时还会发生“吐逆”,因为胃部的津血供应不够了,消化能力弱了,胃不收纳了。

医圣给出的处理方案是“复其阳也”。

然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应当急固。

什么意思呢,有形的津血不能迅速产生,这时一定不要让阳绝。要把阳气紧急拖住。把阳气护住。

在用药之前,最快速的方法就是艾灸。灸哪里?肚脐。

我们知道,胎儿在母体内是通过肚脐的胎盘来汲取营养并输送到全身各处。可想而知,肚脐这个地方有一种能迅速把能量扩散到全身各处的天生的功能。在人体处于危急的情况下,可以用艾灸来启动这个功能。

如何灸呢?

找到盐( 是海盐),置于病人的肚脐内,堆积的盐要高出肚脐一厘米以上,这边把艾绒捻成一个三角锥体。打火机点燃。这个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一般情况下,灸五柱。根据当时情况随时调整。(当撤走燃烧完的艾柱,一定要小心撤离,避免烫伤病人。)如下图。

同时熬汤药。医圣给出的方子是这时候要“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对于阴证,以建立能量为先。建立能量当然要从脾胃下手。里阳温胃气津液复,表证人体自己就解决了。所以用到甘草干姜汤主之。如果手头没有干姜,那生姜也可以。没有甘草,我想用“红枣与生姜”熬成的“姜枣茶”也可。

还有一种更好的叫做“独参汤”。独参汤,就是人参熬水服下。

人参的具体作用可参见我写的《草药故事:人参》篇章。点下:草药的故事

《人参》

这里需要单独列出,如果病人大量汗出,止不住,已虚极。在甘草干姜汤中,可以加一味酸收的药:山茱萸。山茱萸除了酸收,还有补津液的作用。如果没有山茱萸,也可用上五味子。实在没有,用厨房里的醋,行不行,我觉得是可以的。

“若厥愈足温者”,意思是服了甘草干姜汤后四肢不冰冷了,脚温热了,这是脚却不能伸直,说明筋还是缺少滋养。为什么会这样呢?

《伤寒论》的治疗法则是从阳引阴的,用药物让阳气先生成,然后通过阳气的运行带动脾胃运化来生成津液生成阴。可是,阳可以即有,阴却不能速生,为了加快阴的形成,“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芍药是负责阴成形的,炙甘草是直接补充脾胃津液的。为什么要用炙甘草呢?因为《伤寒论》补阴始终不离脾胃,不逾越人体的自然生成机能。甘草干姜汤在前,芍药甘草汤在后,于是“其脚即伸”了。这个顺序是不能错的。中轴脾胃永远是治病的前提和关键,就像车轮的车轴,汽车的发动机。

说到这里,不忘提醒一下,家有老人者,家中常备三种药:人参、安宫牛*丸以及速效救心丸。

另外,遇见紧急情况,千万千万不能慌,慌乱容易出错。一定要沉着冷静。如果自己不会,一定要打电话请教懂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hy/267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