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草使用的一点思考

一、经方与甘草

甘草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味中药,被人亲切的称为和老。清代 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说:“伤寒、金匮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伤寒论是 部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中医古籍,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之方被尊称为经方,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甘草之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而在现实中,甘草的使用也是非常的频繁,很多医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是根据经验而为之,也不乏有医家是习惯性的加入甘草,只因为甘草有一个特殊的作用,被称之为“调和诸药”,如果方子药味比较多,不加甘草“调和”的话,总会觉得方子不完整。那么,是不是真的方子里药味较多,就得使用甘草调和呢?甘草为什么会有如此广泛的使用呢?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理解。

二、从桂枝汤谈起

笔者对甘草的疑惑,最早起于初学中医时对桂枝汤的学习中。桂枝汤被誉为伤寒 方,这不仅仅是因为桂枝汤是《伤寒论》的 张方剂,更是因为伤寒论中的很多方剂是由桂枝汤所化裁,或是基于桂枝汤的药味组合而成方。所以有人说学好桂枝汤,就学好了半部《伤寒论》。自古以来,对《伤寒论》的解读著作非常多,这些著作无一不对桂枝汤着以重墨,用自己的理论大篇幅的详细论述桂枝汤的方义及组方原则,也不乏对组成药味作用进行描述。但大多笔墨集中在对桂枝汤“调和营卫”、及桂枝芍药做解释,对于甘草往往简单说两句,或是补中益气、或是调和诸药,一笔而带过。作为初学者的笔者,不能理解“调和诸药”的深刻含义,甚至学完《伤寒论》对甘草的作用也没有搞明白,反而更加疑惑。我们不妨仔细研究下桂枝汤:

在此方中,隐含了很多基础方剂和常用组合,几乎每一味药与甘草在一起,都是大名鼎鼎的方剂或组合。如:桂枝和甘草组合为桂枝甘草汤,以此为基础的苓桂剂系列、桂枝甘草龙牡汤等;芍药与甘草组合即为芍药甘草汤,就是常说的去杖汤,以此为基础有常用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等;生姜换为干姜与甘草组合,即为甘草干姜汤,也是 的理中汤、四逆汤的基础组合;大枣与甘草是常用组合,有名的方剂甘麦大枣汤就是以此为基础。看着就这么几味药,与甘草组合成这么多的常用方剂,笔者心里不由想,为什么甘草可以和这么多药组合就成了名方了呢?为了简单而言,在此我们仅就以桂枝汤的五位药五张方剂列出来,进行对比学习。那我们应该如何对比呢?

方剂名称

药物组成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

三、由柴胡的用法体会中药学习

邓中甲老师讲《方剂学》时谈到:我们多功效药很多,病人脾胃不好,开了个益气健脾方,这病人一了解他还情绪不好,两胁不舒,那些包括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就给人家柴胡也写上了,我问,你写柴胡干嘛?疏肝理气呀!这个方他作为一个次要兼证,加减个柴胡不就行了?我问他柴胡多少功效?他背都背得很清楚,发散表邪,升举清阳,疏肝理气,对吧?我说你就这么一写它就知道去疏肝理气,它不去升举清阳,它不去发散表邪了?一连串问题问的学生是一愣一愣的了。这里提到这个故事,是提醒我们仔细想想,中药那么多功效,我们如何才能精确的用药。比如柴胡,我们知道,要达到疏肝理气的功效,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配伍,柴胡和芍药相配伍,是疏肝理气的常用组合;另一个是用量,如果疏肝理气,柴胡常用量是10g左右,如果超过15g就发散表邪了,低于6g就升举阳气了。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掌握一味药的用法,重点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hy/272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