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中药里蕴含的治病思路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医的本质。
还是用最经典的桂枝汤举例子,有人说,这里面又有温阳发散的桂枝,又有养阴敛汗的白芍,那这不就抵消了吗?
其实我们的身体,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聪明:桂枝发汗解肌,是为了辅助正气通过排汗将邪气鼓动出去;白芍养阴敛汗,是为了防止汗出过度而伤津液和正气。但如何平衡发汗和敛阴的度,就是我们身体自己对此作出的判断。
发热,正是正邪抗争激烈抗争的结果,我们的身体正在调动大部分的阳气对抗外邪,此时如果一味地一泼冷水浇上去,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而用温阳的桂枝推一把激昂奋战的阳气,打开皮肤腠理的通道把邪气赶出去。在此期间顺便固护营阴,防止过多的汗液随着开放的毛孔流失。剩下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这是后天之本,也是我们体内正气的源头,以此从根源帮助战胜疾病。你会发现,桂枝汤的五味药都是用一种较为间接的方式来治病,其本质还是通过我们身体自己的调节手段来治愈自己。《伤寒论》中桂枝汤具体方药的下面,会特意指出服药后要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就是要通过补充胃气持续供给身体的能量,促进体内阳气的化生。
所以我对中药的理解是,帮助调动我们身体自己的气机去解决问题。和西医直接的手段相比,中医的手段更加含蓄,但是更符合自然的规律。
它更像是一个谆谆善诱的引路人,就像在爬山的时候每到快撑不住了时,就会伸出一双有力的手,在关键时候拉我们一把。它的目的就是指引我们的身体回归阴阳中和,气机平顺。
所以,很多中药都讲究中病即止,就是病好了、症状消失了就不要吃了,就算还剩下一点收尾工作也让我们身体自己来解决吧。
就像前面文章里说过的(点此查看历史文章详细)“天人相应”不仅仅在于指导中医师的用药,更在于让我们相信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