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寒湿篇说道:寒湿者,湿与寒水之气相搏也,盖湿水同类,其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江河为水,在土中为湿,体本一源,易于相合,最损人之阳气。.......水谷内蕴,肺虚不能化气,脾虚不能散津,或形寒饮冷,或酒客中虚。内外相合,客邪既从表入,而伏邪又从内发也。伤脾阳,在中则不运痞满,传下则洞泄腹痛。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两伤脾胃,既有脾证,又有胃证也。
寒湿顾名思义寒跟湿邪结合形成一个致病因素,在《金匮要略》当中张仲景在痉湿暍篇补充湿邪致病,其中提出及各方证;麻黄加术汤其中一个;
金匮要略2痉湿暍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汤大家知道是治疗风寒表实证,麻黄桂枝辛温发散风寒杏仁宣肺止咳助之,炙甘草调和,兼能止咳;在此基础重加术燥脾祛湿,温服八合,也就三分之一,微微发汗,寒湿俱去。
仲景未云寒湿,只是提到:湿家,身烦痛麻黄加术汤,再接合麻黄汤参考此处,把麻黄加术汤定为寒湿表实证也不为过。
一、外感寒湿
萧琢如医案:黄君,年三十余。素因体肥多湿,现因受寒而发,医药杂投无效,改延余诊。其症手脚迟重,遍身酸痛,口中淡,不欲食,懒言语,终日危坐。诊脉右缓左紧,舌苔白腻,此《金匮》所谓湿
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也。遵经方以表达之,使寒湿悉从微汗而解。
处方:带节麻黄2.4克,桂枝2.1克,光杏仁4.5克,炙甘草1.5克,苍术3克。
连投2剂,诸症悉平而愈。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年版)
何廉臣按语:此为湿之属表无汗者而设,盖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为多汗,术得麻黄,行漫而并可行表湿,止此一味加入,所谓方外之神方,法中之良法也,宜其一方即愈。
二:刘渡舟医案麻黄加术汤证——水肿案
高XX,女,37岁。患浮肿八年,每每因遇寒冷而加剧,曾经西医诊断为粘液性水肿,多方求治无效。患者全身浮肿,以颜面部为甚,伴恶寒,肢体沉重疼痛,无汗,胸脘痞满,小便不利,大便常秘。舌苔白滑,脉浮紧。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苍术10克三剂每次服药后,均有微汗出。三剂服尽,肿消,其它各症亦随之而愈。为巩固疗效,以苓桂术甘汤善后。麻黄加术汤是张仲景用来治疗“湿家,身烦疼”的一张方剂,具有发散寒湿的治疗作用。本案所治的水肿,
属于《金匮要略》中“水气病”的范畴。在《水气病篇》中,张仲景并没有提出麻黄加术汤这一治法,为什么在此却用本方治疗?患者全身浮肿,但以颜面部为甚,张仲景在论治水气病时提出:“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麻黄汤为发汗之剂,所以用来发汗以消肿。此其一;本案除了浮肿外,还见有明显的肢体沉重疼痛,恶寒无汗,舌苔白滑等寒湿在表的症状,符合麻黄加术汤所治寒湿郁遏卫阳这一病机,此其二;服用麻黄加术汤后,不但能够发散在外的寒邪湿气,而且可以宣畅肺气,恢复肺的治水功能,使其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驱湿邪从小便而出,此其三。所以,临床审证施治,贵在证机相符,方证合拍,切不可拘泥而失其变通之义。
寒湿治疗大法,叶天士徒弟华岫云总结出来了。在临症指南医案湿门总结说道:.....若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者。其体属阴。若外感湿邪。不易化热。若内生之湿。多因茶汤生冷太过。必患寒湿之症。人身若一小天地。今观先生治法,.....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总之肾阳充旺。脾土健运。自无寒湿诸症。
吴修飞打赏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