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相信大家不陌生,可能本文现在的读者中就有一些鼻炎患者。
必须首先说明:中医没有鼻炎这个病名,西医诊断的鼻炎这个病,从中医角度看,可以代表截然不同的症候。中医没法按照鼻炎这个病名进行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所以,千万别问中医这样的问题:鼻炎该吃什么中药?
中医治鼻炎,得先辨证。不同的中医流派,辩证的方法很多。本人作为一名曾经的 鼻炎患者,同时作为自学中医有小得的 票友,治疗自己和亲友鼻炎的经历,都是根据胡希恕老先生讲授的《伤寒论》体系(具体请参考《跟胡希恕学中医》)。
据我了解,鼻炎在初期往往属表证,中后期由表入里属表里同病最多见,单纯的里证比较少见。
病在表,发烧怕冷,流鼻涕打喷嚏等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往往变成鼻炎。明明烧退了,感冒好了,但流鼻涕打喷嚏等鼻部症状会周期性复发。所以,及时治疗感冒对防治鼻炎很重要。
但是,并非所有的鼻炎都是因为感冒失治造成,有些是因为感冒误治,典型的如风寒感冒。得了风寒感冒本该“寒者热之”,以桂枝汤类、麻*汤类等温热解表的药治疗,汗出邪去则解。但现代医学没有风热风寒的概念,见到发烧就退烧,见到炎症就消炎,而这些退烧消炎药从中医属性来讲往往是寒性的。遇到风热感冒,退烧消炎这么治没问题;但如果是风寒感冒,这么治只能治标,不能治本。非但不能治本,还容易把寒邪堵在体内,邪无出路,久而久之,身体就只能通过流鼻涕打喷嚏等方式进行代偿,鼻炎由此而来。
不管由于感冒失治还是误治造成了鼻炎,治疗原则都是辩证论治。先辩表里,如果表证为主就解表;再辩寒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再辩虚实,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辩阴阳。这样辩下来,可以得到几种常见组合,每种组合的基本治疗思路是明确的。
比如,表寒虚证以桂枝汤类方治疗,表寒实证以麻*汤类方治疗,两者的主要鉴别在于,前者汗出、后者无汗。辩证准确,对症下药,往往一发汗就好。不过,自金元以后,中医治外感的思路发生了很大变化,视麻(*)桂(枝)为蛇蝎,当用不用。对风寒外感,时医常用荆(芥)防(风)独(活)羌(活)之类代之。如果症状轻的话,这样也能解决问题。但如果症状重的话,这样治只是隔靴搔痒,延误时机。
一朋友鼻炎发作,当地找中医治疗一周没有效果,后向我咨询。因为很了解,我就给他开了个方,其中桂枝用了10克。那朋友拿着我开的方子回头找原来的医生开药(大概为了走医保还是啥的),那位医生看完就警告说:“这个方子谁开的?桂枝用量这么大,你吃了要流鼻血的!”还好朋友对我信任,坚持按我的方子配了药,结果吃了两天鼻炎就不发作了,没有流鼻血,也没见任何其他不适。
如果是表热呢?那就热者寒之,可以用桑菊饮、银翘散之类。但如果热重的话,这些药往往不顶事。这时候通常需要生石膏这味药,而且用量要大,60克起步,而且不能用煅石膏,必须用生石膏。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喜欢用薄荷、双花、连翘、青蒿、板蓝根之类,不喜欢也不敢用生石膏。
总之,只要病仍在表,正确解表即可控制好鼻炎症状。根据病情的不同,酌加脱敏的、陪补正气类的药,通常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即使病已入里,只要病位尚浅,表里同治即可。比如网上流行*元御《四圣心源》里面写的治鼻炎的几个方子,很多人依葫芦画瓢,也可能取得不错效果。
但是,一旦迁延日久,鼻炎是不太好治的。最早给我治鼻炎的余养居老先生(医院,现在年纪应该很大了,不知是否还出诊)十几年前对我说过,鼻炎是个综合性疾病,“肾脾虚,肺寒”,必须综合调理。我自己懂中医以后再研究余老开的方子,发现确实是按照他所说的病机开的。余老的方子主要由*芪桂枝汤+麻*附子细辛汤(但他从不用附子)+小柴胡汤+银翘散+理中汤,另酌加生牡蛎、仙灵脾、补骨脂等。
余老的方子看着杂,但基本契合病机,所以效果还可以。但就我个人的亲身体验而言,余老治疗的效果不持久。他本人对此也毫不讳言,一开始就会告诉患者,鼻炎这个病不能断根,需要定期(尤其季节变换时节)找中医开方吃药。我觉得,中医能够达到这样的治疗效果已经不错了。毕竟,西医对这种迁延日久的鼻炎几乎完全无能为力。
但是,定期找医生开方吃药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从此决定以后自己想办法。于是开始自学中医,一切就这么开始了。具体过程,此处省略一万字。
后来我从胡希恕老先生的伤寒讲稿中学到,少阴病是表阴证。胡老这个论断是创造性的,发前人所未发。我结合自己身上恼人的鼻炎病症,从胡老这个论断得到巨大启发。鼻炎日久,仍然会流鼻涕打喷嚏,说明表证仍在;但人的整体症状(疲劳、没精神等)通常又是阴证,两相结合,典型的表阴证。当然,里证也有,虚寒为主(太阴病)。
病机已经明确,处方的基本思路也就明确了,以四逆汤合麻附辛汤合桂枝汤三方为主,酌加龙牡和(李可老先生的)肾四味,随证加减,一般可取捷效和良效。对于阴证明显、虚寒已甚的,其中关键是附子的用法与用量,具体可参考《浅谈中药之附子》《医案一则:中医治哮喘》,此处不再赘述。
现在不少孩子得鼻炎,上面的思路同样可以参考,但要注意特殊性。我就见过一个邻居小孩从小得鼻炎,并非表证,而是里证;并非虚寒,而是实热。这个孩子从小喜欢吃肉,几乎不吃蔬菜,身体很壮实。但上小学开始就得了鼻炎,鼻塞,喷嚏,头疼,睡眠不好。医院治疗,吃药+喷雾,无效。后来去看中医,按消食排浊健脾的思路开了些药,吃没多久就好了。
再强调一遍:中医没法按照鼻炎这个病名进行治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千万别问中医这样的问题:鼻炎该吃什么中药?反正别问我
本号文章皆为学习过程中的心得感悟,仅代表本人观点,不保证完整和正确,不接受咨询和讨论。若有缘被你读到,请结合自身情况批判鉴别;照搬照抄者,请后果自负。未知无限,学海无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不认同者请立即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