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京日报」
今年12月18日,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诞辰周年纪念日。王安石的一生,与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三任江宁知府,留下了多首与南京相关或是在南京所作的诗词。
日前,“王安石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纪念王安石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宁举办,“王安石与南京——纪念王安石诞辰周年书画作品展”也拉开帷幕,众多国内知名学者、书画家等带来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得意之作,带你走近这位多年前的“南京市长”王安石。
60幅名家书画演绎多年前“南京市长”风采
在明孝陵博物馆揭幕的书画作品展,展出了原南京军区政委方祖岐上将,书画大家喻继高、萧平、言恭达、宋玉麟、章剑华、管峻的特邀作品,以及杨雨文、吴国平等一批书画家的近60幅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记者看到,这些书画作品各有千秋,既有根据王安石诗词所写的书法题字,也有根据其诗词中描摹的风物意境演绎出的画卷,还有以王安石不同时期状态为主题创作的人物写意画,观众既可以从中领略王安石诗词之美,也能从艺术视角品评书画的艺术性和想象力,令人大开眼界。
86岁的老将军方祖岐泼墨挥毫写下的“王安石与南京”题字,字迹苍劲有力,矫若惊龙,引来了一片赞叹声。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的题字,则飘逸秀丽,别具一番风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萧平带来了以王安石诗词《南乡子·自古帝王州》为主题的书法作品,龙飞凤舞的笔迹与怀古思幽的诗文相得益彰。江苏省艺术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鲁迟,则根据这首诗词作了一幅山水画,一边是虎踞龙盘的钟山,蜿蜒的明城墙,映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另一边却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古今辉映,让人思绪万千。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写下的著名诗句,被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充满想象力的画笔,挥洒得淋漓尽致,大片的绿树,雀跃的鱼儿,生动描摹了“江南岸”的姹紫嫣红。而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时卫平的笔下,这幅作品有了不一样的演绎,画面上的石头城映衬着滚滚长江水,还有繁忙的船只和挑夫,作者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意愿。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这首王安石的《钟山即事》,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吕少卿的画笔下显得妙趣横生,一棵苍劲的老树下,微笑不语的老叟端然而立,端着酒壶的侍童跟在身后,颇有岁月静好的闲适之感。
“安石市长”在南京所写和写南京的诗词有多首
“南京造就了王安石,王安石也成全了南京,都是彼此的骄傲。”在学术研讨会上,一批研究王安石的国内知名学者登台“论剑”,用25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细数王安石与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深厚渊源。
王安石生于年,江西临川人。他17岁时,其父王益调任江宁通判,于是全家老小便迁居至金陵城。“王安石在南京度过青少年时代,21岁于南京赶赴开封应试从此步入仕途,55岁回宁直至66岁终老。其中拜相、辞相、两度回宁守孝、三任江宁知府等等,其间来去20多年。辞世后葬于钟山脚下。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培养了王安石博大的家国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而南京秀美的自然风光则陶冶了王安石的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吴国平说。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与南京也有着深厚的文学情缘,这首《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王安石写金陵城的名篇之一。“据统计,王安石在南京写的、与写南京的诗词有多首。许多诗句对南京的描述美丽深沉,令人遐思,尤其那首《桂枝香·金陵怀古》的词章绝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历史伟人站在金陵城头凭高远眺,面对悠悠长江发出的千古浩叹。”吴国平认为,这样的词章在血脉里滋养了如今成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
在大量以南京为吟咏对象的诗歌中,能够清晰地看见王安石的心路历程。“终其一生,他对金陵的吟咏随着其政治活动和生平经历,在诗歌主题内容、意象表达、体裁选择以及修辞方面都发生着变化。从思乡之情,到怀古之叹,到身世之悲,再到隐逸之寂,王安石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对金陵的吟咏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在读博士赵宏烨表示。比如,在面对六朝故地时,他咏史怀古,思索历史的兴衰更替,写下“六朝人物随烟矣,金舆玉几安在哉。钟山石城已寂寞,祇见江水云端来。”在他隐居钟山,赋闲十年时期,则吟咏田园之乐,寄寓归隐之趣,晚年写下了“世故纷纷漫白头,欲寻归路更迟留。钟山北绕无穷水,散发何时一钓舟。”
赵宏烨说,从六朝的宫殿、遗址,到金陵城的钟山、秦淮以及“南朝四百八十寺”,都在王安石细致、具象的笔墨之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金陵包容了王安石的喜乐与哀愁、欢笑与泪水、得意与失落,成全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雄心,也成就了他晚年于宋代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王安石不遗余力地吟咏着这个美丽的地方,创作出大量优美的诗篇,将他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将他脆弱而又坚定的步伐,永远地留在了金陵,成为古老南京城珍贵的记忆。”
钟山是王安石一生“精神家园”,留下百首诗篇
在王安石的诗词中,仅写钟山的诗就有约百首。“王安石在政治风浪中急流勇退,最终选择归隐钟山。他不但葬父母、兄弟于南京,葬爱子于钟山,还将钟山作为自己的百年之地。钟山,是他非凡才学和政治抱负的养成之地,是他步入仕途的开端,也是他的避世之所,是他成年后始终向往、反复吟咏的精神家园。”明孝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广勇表示。
王广勇说,王安石退居钟山的十年,也是王安石诗歌风格和技巧的成熟期。他闲时乘驴马漫游金陵名胜,逐一题咏。近在咫尺的钟山更是他日常读书、流连的所在,他在此治园凿池、移柳栽松、观云步月、听风看雪、读书听琴、欹眠露坐、题画书壁、登山临水、泛舟骑驴、招客访友、迎来送往,无不入诗,蔚为大观。
黄庭坚曾以“雅丽精绝”四个字来概括王安石晚年诗作的艺术特点。王安石的词作,雅洁清隽如《渔家傲》的“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深情缱绻的如《浣溪沙》的“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以怀古幽情动人肺腑的《桂枝香》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有一种桀骜不凡的风韵。
“王安石对钟山情有独钟,所以才选择定居钟山,终老于钟山。王安石的诗篇中,无不深情地青睐和眷恋着钟山。”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张训彩表示,如《游钟山》中写道:“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泊船瓜洲》中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外,王安石因为钟爱钟山景色,还修建了“昭文斋”。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并在庵内建了一个书斋,取名“昭文斋”。还为此赋诗《定林》一首:“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如今,钟山风景区在原址上新修了一座“王安石纪念馆”,又称“定林山庄”。其位于明孝陵之东,是古典园林式建筑群,古色古香,全以砖瓦木构成。进入木门左右两侧为碑廊,廊壁上镶嵌着44块青龙山青石碑刻,碑文是王安石给钟山留下的百首诗篇,由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题写。
玄武湖被“泄湖为田”,是否王安石所为尚存争议
《王安石曾让玄武湖消失年》《南京“市长”王安石亲毁玄武湖》……网上类似这样的言论层出不穷。在两宋时期和元朝早期,烟波浩渺的玄武湖曾经变成一片农田。众多学者认为,这是王安石在江宁主政时期的“手笔”。而近年来,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
“然臣切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之名,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波,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这便是王安石的《湖田疏》奏请。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以及研究部主任干有成在《“一湖两河”尽风流》中说:“《湖田疏》奏折和内容仅见于《景定建康志》,而不见于其他文献,为孤证,因此有学者认为历史上不存在王安石的《湖田疏》奏折。”更有学者认为,“在南京玄武湖的历史上,年来一直记载王安石作《湖田疏》奏请将玄武湖废湖为田。其实《湖田疏》是一篇伪作,王安石的‘废湖为田’案是一桩历史冤案。”
对此,玄武湖公园管理处主任秦小斌,以及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胡凯,翻阅众多史料,经过了严格考证后认为,废湖为田是史实,但《湖田疏》在正史中没有记载,极有可能是政治清算的产物。“《湖田疏》是孤证。其作为王安石泄湖为田的重要‘铁证’,不仅正史没有记载,王安石个人文集也没有记录,《景定建康志》之前的方志、史地杂记同样没有记载。之后的方志要么照搬《景定建康志》内容,要么不予采信,直到乾隆年间才发生转变,并影响后志。”
保护利用好这段“千年文脉”,凸显世界“文学之都”影响力
王安石在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家底”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如何保护并利用好这段“千年文脉”?
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表示,“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长达多年的建城史、近年的建都史。南京不仅见证了六朝兴衰,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大学鸿儒在此吟诗赋词,著书立说。王安石是与钟山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与钟山之间建立起了割舍不断的生活联系与情感契合,这里是他身后的百年之地,更是他生命中的精神家园。通过此次交流,我们要把对王安石的宣传和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研究王安石,要彰显新时代的新内涵,从史志工作者的角度找到历史与现实的最佳结合点。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纪念王安石,是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凸显世界文学之都的必要举措。王安石的家国精神、革新精神、敬业精神、自律精神以及卓越才学等,都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传承和弘扬。”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汤林平说。
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曹劲松认为:“王安石诞辰周年,给后人留下了千年文脉。王安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研究他的文化遗产,对当今的文化发展大有益处。从南京的历史记忆,无论从文化还是旅游来讲,都有‘一日越千年’的特点,这种回溯是南京的一种财富。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是南京人精神富有的象征。”
在我市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服务市民的共享空间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一背景下,举办“王安石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研讨会,意义非同寻常。据悉,中山陵园管理局正围绕钟山定林山庄“王安石读书处”这一历史文化景观,策划开展《上下定林寺保护展示项目研究》。
本版撰稿
南报融媒体记者李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