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历节篇2)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这是最重了,病历节不可屈伸,历节就是周身关节全疼,尤其四肢而不得屈伸,疼痛得厉害,疼痛以至于不得屈伸啊,所以拘挛痛。乌头汤主之,这个乌头汤啊,治痹痛是最重的方剂了,不过这个方子做的非常好。主要有大乌头煎,这个往后头讲,这里头也提了,这个方剂里,他用麻黄、芍药、黄耆、甘草、乌头,他用的川乌了,不要用草乌,草乌毒太大。川乌五枚,大乌头煎里,是大乌头五个,把它弄碎,拿蜜把它煎了。蜜二升就是两小碗,把五个乌头搁在里头煎,煎取一升,两碗剩了一碗了,就别煎了,把这乌头就不要了,乌头的成份就溶解到蜜里头了,所以叫乌头煎。这就是一个药,这个治寒疝,治疼,由寒而致的疼,后头有,咱们讲寒疝那一章就有了。

那么这个方剂呢,它用前四味药,祛外邪了,麻黄、芍药、黄耆、甘草。用乌头蜜煎呢,就是治历节痛。还有一个,他也没讲在这一章,其实应该在这一章讲。有一个乌头桂枝汤,用桂枝汤加川乌,也是这个做法,就是合用乌头蜜煎,那个是治桂枝汤证的表证,而有这种历节痛的,所以身疼痛,诸药不能治他用桂枝乌头汤,后头也有,都有,我主要是为了解释这个方剂才在这里提。如果要是无汗,恶风还厉害,用这个,恶风厉害是黄耆的关系啊。虽然无汗,但是表虚,就是正气不足于表,要不然不搁黄耆的。用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发汗祛邪,同时用乌头蜜煎来治疼,治关节疼。蜂蜜就治疼,是甜药都缓痛。乌头一个药,跟附子一样,就治湿痹拘挛不得屈伸疼痛,就治这个,就这一味药就治这个。他搁蜜煎,有道理的,一方面加强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制乌头毒。古人用药,这地方都从经验来的,这怎么知道的,没法知道。

这个乌头拿蜜煎之后,他那个瞑眩状态就轻。平时我们给病人开附子,病人就说我吃这药好晕,那就是附子毒。可是这个没有关系,只是晕,像喝醉酒似的。要是用五个乌头,那了不得了,那或者他要吐,不过要是搁上蜜煎呢,没有这些毛病,能解这毒。所以古人用药,那是有办法,有办法是从经验来的,这么用还增加了效能了,为他治痛了,同时还免去它的毒。这个地方都很好,后世的方药,不讲究这些。

底下这个方子啊,矾石汤是外用方,矾石,就是现在所说的明矾。把他弄弄水,洗脚,浸脚,这个治脚气。矾石二两,右一味,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这也是附方,底下全是了。这个矾石汤从哪儿搞来的?没注明,也没写附方,其实它是附方。他说治脚气冲心,矾石这个药啊,它祛湿有收敛作用。如果脚肿了,或者有点作用,但是要脚气冲心,我看治不了。

《古今录验》是个书名,在这个书里头有续命汤,宋朝林亿他们把这个汤附在这个地方了。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那么在这个书里头有个续命汤,还有个大续命汤,这两个主治是相同的,治中风痱,痱也是风邪的意思,就是中于风邪;身体不能自收,身体不能自收持的意思,就是所谓半身不遂啊。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人昏冒,也不知道哪个地方疼。或拘急,不得转侧,或者身上发抽,而不得转侧。那么这个方子,真正治这种病是不行的,所以起这个名字叫续命汤,有点言过其实。

这个方子我们看看他用什么药物,它是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不是麻黄汤嘛,用麻黄汤加石膏,还有外邪呢,祛风,他这个意思还是祛风邪;另外加一些补中的药,人参、干姜,温中补虚;又加上当归、川芎,强壮、补血。那么如果这个人得了外感,要是有心下痞硬,胃不好,同时有些我们现代话说贫血,严重贫血的情况,这种人得感冒,这个方子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还可用,否则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尤其不能治中风。所以这个地方我认为都是有问题的,咱们现在对中风病这个方子千万慎用。

如果真是有太阳病,这种外邪的症候,发烧啊,怕冷啊,那么同时有严重的贫血,这个方子这时候可以用,但这种病只能这么说,遇到的也很少了。真那么贫血,恐怕得少阴病,也不一定得这个东西。假设要是真是太阳病这种症候,要是真正的贫血,可以用。但是对于中风啊,口不能言啊,身体不能自收持啊,这个方子要加小心。他说得挺好,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不让你躺下,后脊啊也不要盖太多,靠着椅子坐着。汗出则愈,汗出就好了。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这更成问题了,真要是哮喘,一点儿没有虚候,用这个方子可不行。所以后世医书犯这个病犯得大,这个药不是不能治咳逆上气,它解表嘛,有麻黄,能治,但是必须得有这种里也虚,同时血也真虚,不然的话,搁些温补的药,那哪儿行啊。所以哮喘啊,咳嗽啊,咳逆上气啊,这种病咱们经常见着,不能随便用这个药。它能治,它得有它的症候,不是随便这个方子就能治这个病,这是后世医书犯这个毛病。

《千金》三黄汤,《千金》里有一种方剂,叫三黄汤。也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主要的还是关节疼,百节疼痛嘛,就是遭受风邪,关节疼痛,或者人烦热,恶寒,心也乱,心乱就指心烦,就是烦。一点也不想吃东西,可以用,千金里是这么讲的,可以用三黄汤。我们看看三黄汤有什么药呢,麻黄、独活、细辛、黄耆、黄芩,这个药的组成,在孙思邈的时候,这个药比较简单,还不像后来。这个方子用细辛、黄耆,治关节疼是有可能的。这个黄耆啊,有恶风特别厉害的这种关节疼,黄耆都可以用,但是对这个风必须特别敏感。咱们就说这个正不足于表啊,无论风邪也好,湿也好,在体表,你不吃这个黄耆它祛不了,你发汗更不行。这个细辛呢,它跟附子对关节拘急痛的疗效差不多,那么这两个药就是治百节疼痛的。另外,麻黄、独活、黄芩,它是发表解热的法子,也有外表,也有表证,要不然也是不行的。

不过他这个药,份量都轻,都几分几分的,这个几分,古人一两是四分。你看这麻黄呢,也就一两多一点,一两多一点搁现在也就一钱多一点,拿着咱的克数算,就3克。独活这个药发汗没多大力量,它是一个有点类似葛根的药,它是一种滋润性的,清凉性的这么一种发汗药,也发汗,但是发汗的作用不大。黄芩又有一点解热解烦。这就是有外证,有表证,不汗出,但是恶风恶寒,相当地甚,同时百节疼痛,可以用这个方子,这是根据这个药物这么分析。不像他说那个中风了,前头搁个中风两个字,大概林亿就看到中风就给弄到中风这一章来了,它总是还说得风湿相搏这种中风,不过这个方子还挺简当。

它底下有些加味有些乱了。他说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加大黄二分,这没有什么道理,心热只能加黄连。这个黄连、黄芩呐,泻心汤不也大黄配上黄连、黄芩嘛,心热加什么大黄,心热就指的心烦热,所以这个加味呀,有些地方不怎么太好。腹满加枳实,这是没问题的,加枳实、加厚朴,上下都满的话,这都没问题。气逆加人参三分,这不对了,气逆怎么能加人参呢?气逆只能加半夏、生姜这类的药。这个人参是补虚的,补虚不一定气逆,中虚不一定气逆,这个有人参证都是心下痞硬。悸加牡蛎三分,悸指心悸,牡蛎还能治悸、动,这倒可以。渴加栝蒌根,也行,栝蒌根的渴,有两种,津液虚的渴,加栝蒌根就对;要真是阳明有热的渴,那非加石膏不可,加栝蒌根也不对,所以加味也不是随便写在这个地方。先有寒,加附子一枚,加附子治百节疼痛,这还行的,这没有什么大问题。这是三黄汤,三黄汤这名字起的,就是黄耆、黄芩和麻黄,三个黄,所以起名叫三黄汤。

底下这个《近效方》朮附汤,《近效方》也是一部医书的名字,那里头有一个朮附汤。其实这个朮附汤咱们讲过了,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朮,就是那个方子,可搁在这一解释,就一点儿也不对头了。它治什么呢,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这说得驴唇不对马嘴了,那么这个方子是治关节疼,没有表证。咱们在《伤寒论》里讲的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痛,不得屈伸,它用桂枝附子汤主之。如果小便数,大便干,它去桂加朮,就是这个方子。它这没有表证了,咱们前头研究很多了,小便不利,影响表不解,它这小便数,大概没有表证了,尤其小便数,丧失津液了、丧失体液了。由于小便数,造成了大便干,更不能发汗了,所以把桂枝去了。那为什么加朮啊?这个附子、朮治小便频数,同时附子、朮也能够治湿痹,外有湿痹,内里头还丧失津液这么一种病。所以加上附子、朮,使得小便利,变成不让它小便那么利。

所以老人的小便频数,用真武汤挺好使,那里头不也有附子、朮嘛,就是利尿药配合附子,能治小便频数。如果小便不频数了,津液自然恢复,大便也就不干了。没有表,把桂枝去了,不让发汗。有附子、朮,也能治痹痛。它是这么个方剂,这么个用意。也就是我们在治关节炎的时候,就是咱们说痹痛这一类的病,没有表证,如果他有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而致使关节疼,没有别的,这个方子可以用的。并不像他说的,头眩这个还是对的,为什么,它有朮,这个朮是个温性药,咱们都知道,白朮健脾,健脾就是健胃了。胃这个脏器啊,喜燥不喜湿,胃停水,不愿意吃东西,所以咱们说白朮健脾,就从这一点看的。那么胃停水,头爱晕,我们方才讲的,这个白朮,专去胃水的,它是温性药。可胃要是没水用它是不行的,那么这个方剂主头晕或者有可能。旁的,谓之头晕,苦极,也不至于到那个分子上。不知食味,也是冲着朮说的,就是脾胃虚,朮能够健脾。它是这么样看的,这是理想,实质不是这样的,不一定他就是一天一点儿东西不吃。它后面又没有表证,这一类的关节疼,不至于那个样子。

所以经过后世对这个方药的解释,有些自己心里想在里搁着呢。它这个方子有些特别了,加上引子了,加上姜五片,枣一枚,这也没什么关系,要如果有点恶心,可以加点姜,加大枣,没什么大用意。可见这是后世的做法了,后世都是要姜枣做药引子,大概每副药后面都是姜几片,大枣几个。原方子里头有姜、枣,他把这个变成药引子了,搁在后头了,这都不合法。原方就是白朮、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就这几味药,它就是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朮。你们回头看看《伤寒论》就是这个方子。

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崔氏八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里头,可能这个方子最原始的是崔氏的家传的方子,所以叫崔氏八味丸。这个方子呢,大概也在《近效方》里头,也有这个药,叫崔氏八味丸,书名没写,当然是根据上头。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这个就是脚气冲心了。我们用这个肾气丸啊,主要治下焦,它有个特殊症候,就是少腹这个地方,少腹不仁,不仁就是麻痹,这个主要就是附子和生地的作用,有点血痹的这种情况。这个少腹不仁,是用肾气丸的一个主要症候,这个我们要记得,或者小腹这个地方特别虚软无力,这都是用八味肾气丸的一种症候,所以古人管它叫肾气丸,它治下焦虚寒的。

这个方剂讲过的了,干地黄八两,山茱萸、薯蓣各四两,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肾气丸这个方子前头有了,在《伤寒论》里也有了。这个方子,它主要用了大量的地黄,一方面治血痹,同时也治烦热。

另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山茱萸这个药,山茱萸是一个收敛强壮药,这个药因为收敛的关系,起强壮作用,与山药配伍到一起,尤其能够健胃强中。那么泽泻、茯苓呢,祛湿的利尿药,配合到附子,可以治湿痹。

所以这个药又能治血痹,又能治湿痹,那么同时他有虚脱的一种情况。所以这个药也治小便频,饮一斗,小便也一斗,他就是下腹部虚得很,松驰无力,组织上也没有收摄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也可以用它。那么有桂枝也治气上冲,那么这个附子,用量的相当的小,但是没有这个附子,上边这些地黄、山茱萸、薯蓣,这些补药都不起作用。

附子这个药,当身体机能陈衰到一个相当的程度,非附子不能把它振兴起来。附子这个药,在身体阴寒客冷到极点了,也得大量用它。就是一般机能陈衰、阴证,没有不用它的,它就能够使机能陈衰让它恢复,它能起这个作用,不是光祛寒而已。像八味肾气丸这个药,除了附子,它没有什么祛寒的药,它这个主要处理的还是一个血液津液虚,同时又有小便不利,血痹不行等等的这种情况,都参杂在一起。那么主要是因为这个机能陈衰,我们后头到妇科还会再讲到的。妇科这个转胞病,是因为输尿管松弛了,使输尿管不那么通畅了、胞系了戾,附子能使机紧张起来,输尿管就不那么褶了,小便就可以通了,在妇科那有讲,所以附子是起这个作用的。

现在咱们的六味地黄丸,就把桂枝、附子两个药拿掉了,这什么也不当了,当然还是有些滋补作用,有大量生地、山茱萸还是起这个作用。但是对这个治下焦、补肾,就补不了肾了,没了桂枝、附子到哪补肾去。这个药叫肾气丸,也叫做八味丸,名字挺多。

《千金方》越婢加朮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这个方子,在《千金方》里,越婢加朮汤,本来不治这个。在《千金方》里,把它列到这了,所以林亿他们也就根据《千金方》的说法,把它列到这了。治肉极,五脏有五劳五伤嘛,六腑各有极,这个肉极,就是脾,肉属胃了,脾胃都主肌肉嘛,就是极热极寒,在肉上有这个病。

这个肉,虽然在外,但也属于内里头脏腑管的,肉极说的是有热,热则身体津脱;热使腠理开,津液就往外跑,出大汗。腠理开,汗大泄,怎么来的呢,历风气,遭受恶厉、严厉的风气,这是孙思邈的看法,才有这个情况。越婢汤,本来就治身无大热,汗自出,身有水气,发肿。咱们治风湿,后头有的,就是张仲景那个说法。孙思邈的说法,也是汗大出,他说这个是肉极热的关系,这个腠理也开了,这个原因哪儿来的呢,就是受了厉风气了,这是孙思邈的解释。

怎么解释都好,我们用这个药,它是既有表不解,里头又有热,跟这个麻杏石甘汤一样。他表不解,应该恶寒,但因为里头有大热,反不那么恶寒。下焦脚弱,这也指脚气病说的。它这个脚气病属于热极,在底下说的也很好,恶风加附子一枚炮,不只是恶风的问题,如果这个越婢加朮汤证,越婢加朮汤证是什么,就是身上浮肿、有水肿,汗出,有表证,小便不利,同时要是关节痛的话,要加附子。

这在临床也常用的,我们治关节痛,有几种,一种咱们说偏于这个风啦,就是表证,有桂枝汤证,也有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呢,用桂枝汤加朮附,麻黄汤证,我一般爱用葛根汤加朮,葛根汤的药较的好,葛根汤利用它发汗啊,它不那么严重,不像麻黄汤,当然用麻黄汤也是可以的。没有汗的这么一种风湿关节痛,我们最常用的方子,就是用葛根汤加朮。有汗、脉较的弱,用桂枝汤加朮附,桂枝汤加朮附和那个有桂枝附子汤的主治,差不多,我经常用。

如果有肿的厉害,这个越婢加朮汤很好使。里头六两麻黄觉得多了些,六两折合现在是三六一十八克了,可以少点用,但是不能够少过十二克以下,那就配伍不过来了。这里面有石膏,麻黄石膏配合到一起,不大出汗的,甚至于治自汗出,它这里跟本就有自汗出嘛,肿的厉害情况,大致都是这个方。所以这个方也治很多的类风湿的,这类风湿关节肿的多啊,甚至于关节变形,这个方都有很多应用的机会。

我们上面讲的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主要只限于足下肿,那么是关节都痛,病人比较瘦,再有些恶心,就用那个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和越婢加朮附这两个方子相仿,但是这个偏于治热,那个它没有石膏,那个我也加过石膏,有时候加石膏和这个起得作用就差不多了,我加石膏是为治风湿热,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加石膏,一般的风湿热,有的热不退挺好使。

那么一般的关节痛啊,就这么几项,有表证,有汗出的,有无汗的,有浮肿的,浮肿的我们用越婢汤加朮附,无汗的用葛根汤加朮附,有汗的、汗自出的用桂枝汤加朮附,这是很普通的,如果恶风特别敏感,你要加黄耆。

本文来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您看此文用·秒,转发只需1秒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3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