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淡光红洒洒,薄霜不消桂枝下。
依稀和气解严冬,已就长日辞长夜。”唐朝李贺《十二月》
“淡月江南树,香奇影亦奇。
春前十二月,雪后两三枝。
冷蕊疏堪数,孤根稳不移。
西湖老仙宅,清梦夜何其。”宋朝仇远《窗外梅花开》
初衣解诗:冬至之后不数日,农历迎来了一年最后的一个月份。这是冬天的第3个月,传统民间的说法称为腊月。这是源于上古时期,在这个月要猎杀动物,祭祀神灵和祖先。
腊肉最初是指猎肉,但用于祭祀的肉,在冬天都有着显著的特征,被风干或者被腌制。
所以12月又叫腊月。
这个月在古代从上到下都是一个重大的月份,传统的农耕社会,这个月大雪纷飞,土地冰冻,正是农闲时节。总结一年的辛苦和成就,从皇帝到普通的平民,都将精力用在了祭祀和分享。一年之中的新旧交替,过大年,能不乐乎?
虽然人的体感,包括那些祭祀的活动,都强化着,这是一年的岁末,是最冷的冬天。但是敏感于节气的人,还是分明知道,春天来了,听得见它的脚步,随着太阳的回归,越来越近。
唐朝李贺的十二月,就是从节气的角度,来谈十二月。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消桂枝下。“
这是说的冬至节之后的,太阳光虽然清淡,但是非常明透。这个红洒洒是个什么意思?可能许多有着户外经历的人知道,冬天的朝阳和落日,是最美的,因为它的升起和落下,不刺眼,像水墨画上的淡红颜色,温柔而苍茫。
而这个季节还有霜雪。尤其是霜,在夜晚空气凝结在草面树木上,在北方甚至形成壮观的雾凇。
其实腊月的风雪,往往较冬至前的更为厉害,三九寒冬说的不是冬至,恰是腊月。
“依稀和气解严冬,已就长日辞长夜。”这是通过节气,和太阳的回归看待冬天。太阳之冬至以后,逐渐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严冬之严,一时半会是解不了的,但毕竟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因为迟早冬天会过去的。
“已就长日辞长夜。”这句话最为的灿烂和明丽,最有精神的正能量。因为冬至以后,白天会一天天的长起来,夜晚会一天天的短起来。对于还在冬天里的人们,已经看得见希望,并且感受了春天的脚步。它虽然来得如此的微妙,但是,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就是明证。
这句话非常乐观。其实在相当一段长的日子里,依然是昼短夜长,因为太阳要到春分季节,才会平等的划分日夜。但是人类同样和动植物一样是喜光的,朝着光明,生出信仰和乐观。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积极的意思。12月虽然冷,但已经是长日辞别了长夜。这是对人心理和精神的一种积极的暗示。
在上几篇文章里,初衣曾经说过梅花最应冬至节气,太阳一缕,梅花几朵,带给人的是报春之喜。虽然从月份上来讲,春天要迟到腊月以后的正月开始,但是从节气上来讲,冬至日的日光归来,就是春气萌动。农历的腊月十二月,正是梅花领异标新的好时候。她们的明丽,远胜于二月桃李花。
这一首宋朝的仇远,写的是12月的梅花。
“淡月江南树,香奇影亦奇。“这没什么奇怪的。梅花就是这样的花,先花后叶,独立寒冬,在月亮下看着自己的影子,画出最美丽的图画,吐出最淡雅的芬芳。
“春前十二月,雪后两三枝。”这其实是无上的赞美了,仇远点出梅花,在百花春天的春前,在大雪纷飞的雪后。俏丽明净的花朵,傲雪而开。只两三枝,就引领了春天。
“冷蕊疏堪数,孤根稳不移。西湖老仙宅,清梦夜何其。“这说的是梅花孤芳自赏,明月清奇,冰雪姿容,清梦如仙。
这首梅花诗清淡俏皮,仿佛一幅折枝画。张爱玲说抄袭是最大的赞美。但是如果,只改动几个字,全盘抄袭,那应该是剽窃了。
就有一个人做过这个事。明朝的赵次成,毫不客气的,将这首诗,用在了他自己的《早梅》上头。
“江南冬十二月,溪上梅两三花。
载取小舟香影,月明自棹回家。“
他不但打劫了仇远的诗,还打劫了梅花,趁着月光的晚上划船逃窜。
我强烈的表示鄙视!你看就看了,你干嘛原封不动的抄,你不但抄,还连梅花都抱回去了。这在当下肯定要进行处罚的。但是抄袭的这桩案子,苦主不能到堂,只好三九严冬里,我自己喝一杯。
最气人的是,当下的某些作家抄也就算了,居然抄错了,那句有名的“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应被抄成了“逆风如解意”,在电视上反反复复的播放。估计语文老师们都气得一口血喷出来。
不过回到梅花上头“春前十二月,雪后两三枝”,梅花自顾自的开放,生命的花开不惧外界的严寒,她大约也懒得理世人的惆怅与钦佩,生命和开花是这样泼辣的来过啊!
“淡月江南树,香奇影亦奇。
春前十二月,雪后两三枝。“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