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的热象中医分析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阳虚热象是指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符合热(火)致病特征的症状。认为其产生机理有:(1)阳虚寒盛,格阳于外;(2)中阳不足,阳浮面热;(3)肾阳不足,火不归元;(4)阳气虚弱,阳郁而热;(5)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6)阳气虚弱,感受外邪。简述了各类阳虚热象的治疗。

阳虚热象浅析“热(火)”是中医六淫之一,其致病特征是:(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精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双方存在着“此消彼长,彼消此长”的关系,“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内寒”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因而火热之象多见于阳盛或阴虚。如果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出现符合上述热(火)致病特征的症状,如身热,面红,烦燥,疮疡,口渴,脉大等,就可称之阳虚热象,其产生并不违背中医阴阳等基本理论,但在产生机理与治疗上均有特殊之处。笔者温习了部份文献,结合自己的体会,现就”阳虚热象“产生的机理与治疗浅析如下。1、阳虚寒盛,格阳于外

阳气虚极,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寒盛是疾病的本质,但由于格阳于外,在临床上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热象,故称之为真寒假热之象。《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医碥.发热》指出“阳虚应寒,何以反热?则以虚而有寒,寒在内而格阳于外,故外热,寒在下而戴阳于上,故上热也。”张仲景干姜附子汤证之“昼夜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和通脉四逆汤之“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皆属此类。此类患者在辨证时应注意其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且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治疗当针对阳虚寒盛之本质,即所谓“反治法”用四逆汤之类回阳救逆。

2、中阳不足,阳浮而热

此即李东垣所谓“阴火”,“阴火”的本质与产生机理,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历代医家亦争论不休。李东垣有关阴火形成机理的论述主要见于以下三处:《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医学发明.饮食劳倦论》、《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三段有关“阴火”形成机理的原文几乎相同:“苟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仍伤,喜怒忧恐,劳役过度而损耗元气,即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阴火证的治疗,李东垣以甘温药补中益气,即所谓“甘温除大热”。从以上论述和其甘温的治疗方法可以看出,脾胃虚衰,即中焦阳气不足:心火独盛,即阳气浮越于上,是“阴火”的主要病理机制。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病程较长,劳则加重,并有脾胃气虚的表现。治疗按李东垣法,以补中益气汤之类甘温除热。

3、肾火不足,火不归元肾阳不足,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逼阳上浮,使火不归元,浮阳上扰,心火亢盛。这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机描述,其临床表现可能包括畏寒恶热、身热烦燥,心悸、失眠、健忘,口舌糜烂,口渴,口中苦,腰部冷痛,胫膝发凉,小便清长,腰膝冷,舌质淡红,脉虚等特征。针对这种情况,中医治疗方法常采用温肾阳以降心火的方法,即所谓的“引火归元”。这可以通过使用一些中药方剂来实现,例如金匮肾气丸等。这些方剂通常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温补肾阳、降心火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患者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同时,饮食上应该避免过度寒凉和辛辣的食物,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如羊肉、生姜、大枣等。总之,对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虚、下焦阴寒过盛的情况,中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温肾阳以降心火的方法来实现“引火归元”,同时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4、阳气虚弱,阳郁而热人体阳气虚弱,影响其通畅调达,若一旦阳气被邪气阻闭,则郁而发热,出现发热、口渴、烦燥等症,如《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当以温经汤主之”,此证即是寒邪伤阳,虽整体阳气不足,但阳气被邪气阻闭,郁而发热。故仲景治以温经汤,以桂枝配茣株蓃、生姜温经助阳散寒,伍当归、川芎、牡丹皮、赤芍活血散瘀,使阳气得复,瘀去寒散,气机调畅,则郁热解除。若虽全身阳气不足,但郁结于局部,在局部形成”火郁“之证可出现口疮、牙痛、咽喉肿痛、疮疡等。虽素体阳虚,但因情志抑郁,致气郁发热,也可出现时觉身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变化,灼热不适,喜叹息,烦燥等热象。阳虚所致的阳郁而热之证,治疗除温阳之外,还应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发之”的原则,因势利导,补散结合,使郁开气达,则火热自散。5、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阳气虚弱,如同阴霾笼罩,使得身体失去了温暖和活力。这种虚弱状态,如同一个沉默的警告,预示着各种病理产物的滋生。这些病理产物,如瘀血、痰浊、水饮等,如同身体内的暗流,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影响身体的健康。瘀血,是阳气虚弱导致的一种病理产物。当阳气虚弱时,血液的运行不畅,容易形成瘀血。瘀血的存在,使得身体局部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例如,有些人在午后或夜晚出现发热,这种发热的特点是昼轻夜重,同时伴有口干咽燥等症状。这是因为瘀血在体内积聚,阻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得身体出现了一系列热象。水饮是阳气虚弱导致的另一种病理产物。当阳气虚弱时,水液的代谢失常,容易形成水饮。水饮的存在,使得身体出现水肿、咳嗽等症状。例如,《伤寒论》中描述的水逆之证,就是一种因阳气受伤、气化失常而导致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患者感到口渴欲饮,但饮水后即刻呕吐。这是因为水饮在体内积聚,阻碍了脾胃的正常功能,使得水液无法正常运化。对于因阳气虚弱、病理产物郁而化热的病证,治疗的关键在于温阳和祛除病理产物。只有当阳气得到补充,身体恢复温暖,才能有效地消除病理产物。同时,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通阳利水、活血化瘀等,使热无所附而自除。这样的治疗思路,既能从根本上解决阳气虚弱的问题,又能有效地消除病理产物,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6、阳气虚弱,感受外邪阳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对于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入侵具有关键作用。当阳气虚弱,身体的卫外功能随之下降,这使得人们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同时,阳虚也会导致身体的体温调节机制失衡,从而引发发热。例如,阳虚感冒就是一种常见的由于阳气虚弱引起的疾病。对于这类阳虚发热的患者,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些阳虚的症状,如身体畏寒、蜷缩,出冷汗,全身骨节酸痛,面色苍白无光,舌质淡胖等。他们的脉象通常不会像一般感冒那样浮大,而是沉细。在治疗这类疾病时,我们需要攻补兼施,既要助阳祛邪,又要补充阳气。例如,对于阳虚感寒的患者,我们可以使用参附再造丸等药物进行调理。总的来说,虽然阳虚产生热象是一种特殊情况,但其背后的机理却多种多样。了解这些机理对于我们正确识别和治疗与阳虚热象相关的疾病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提醒我们在临床辨证时,不能仅凭一两个症状或体征就做出判断,而需要对患者的全部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观察。尤其要注意那些特殊情况的出现,以防误诊误治。只有既掌握普遍规律,又掌握特殊规律,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辨证诊治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61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