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阳虚证,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闷痛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虚劳等疾病中。症见:心悸怔忡,气短胸闷,或心胸疼痛,自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面色晄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火逆,指误用烧针、熏、熨、灸等火法,由此导致的变证。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柯琴注:“伤寒者,寒伤君主之阳也。以火迫劫汗,并亡离中之阴,此为火逆矣。”
治疗太阳病误用火法,时心阳受损,心神浮越之烦躁证,以心悸怔仲、冲气上逆,烦躁、多汗、脉弱或结代为辨证要点。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第12条: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注解:《伤寒论》曰:“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上之火邪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火邪而惊生者,此为太阳坏病。以火发汗,汗多亡阳,土败胃逆,君相火腾,神魂浮荡,是以惊生,痰迷心窍,是以狂作。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救逆汤)
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15g),蜀漆(去腥)(9g)、龙骨四两(12g)。
以水一斗二升(ml),先煮蜀漆减二升(ml),纳诸药,煮取三升(ml),去滓,温服一升(ml)。
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柔,以求气机流畅;桂枝甘草温通心阳以复其虚;佐生姜、大枣振奋中焦营卫生化之源,并助桂枝甘草温复阳气;蜀漆涤痰散邪,通畅神明之路;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心阳,安定心神。
现代常用于失眠、眩晕、癔症、遗精、心律失常、遗尿、带下病等病症。
文献
《注解伤寒论》:与桂枝汤,解未尽表邪;去芍药,以芍药益阴,非亡阳所宜也;火邪错逆,加蜀漆之辛以散之;阳气亡脱,加龙骨、牡蛎之涩以固之。本草云: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属是也。
《尚论篇》:桂枝汤,阳药也。然必去芍药之阴重,始得疾趋以达以阳位;既达阳位矣,其神之惊狂者,漫难安定,更加蜀漆为之主统,则神可赖之以攸宁矣。缘蜀漆之性最急,丹溪谓其能飞补是也,更加龙骨、牡蛎有形之骨属,为之舟楫,以载神而反其宅,亦于重以镇祛、涩以固脱之外,行其妙用。
《伤寒贯珠集》:被火者,动其神则惊狂,起卧不安,故当用龙、牡;其去芍药者,盖欲以甘草急复心阳,而不须酸味更益营气也,与发汗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同义。蜀漆,即常山苗,味辛,能去胸中邪结气。此证火气内迫心包,故须之以逐邪而安正耳。
《医学摘粹》:用桂枝、甘草疏木而培中,生姜、大枣补脾而降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龙骨、牡蛎敛神魂而止惊也。
应用
1、烫伤
主火邪,烫火伤之疼痛烦闷者及灸疮发热者有效。
2、吃安眠药的副作用,也会引起焦虑、失眠,有惊狂、起卧不安,严重焦虑就可以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太阳奔豚(心气虚,恐)
4、脉结代并伴有惊恐症状者,是心阳不足,症见脉结代,伴有失眠不能熟睡、易惊、怕响声,闻声大、响动则惊者,可用桂枝救逆汤敛正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