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江北第一状元古今对话大众日报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xuexily.com/
走进临朐朱位村,探访明朝马愉故里,实地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江北第一状元”古今对话马愉墓马愉马愉手札3月5日,正值惊蛰。积蓄了一冬津液的流苏树,枝枝蔓蔓集聚着一簇簇雪白的花蕾,吹拂着和煦的风,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历经余年的风霜雨雪,伫立在状元祠院中的流苏树依然铮铮挺立。   这棵流苏树,位于明朝“江北第一状元”马愉故里——山东临朐朱位村的状元祠中,是马愉的后人为纪念他而栽种的,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它为“四月雪”。   走近流苏树,轻轻抚摸这棵有灵性的古树,听着当地学者的讲述,思绪仿佛一下子回到多年前,与马愉展开一场穿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少时展现“神童”天赋   追踪马愉的身世,还得从北宋末年说起。当年,马氏世祖——汉伏波大将军、新息侯马援的十三世孙马近,当时做到青州教授,从陕西扶风迁至山东,相中了山水独钟的朱位村,于是定居到这里,“近后历七世而愉生”(年)。   说起来,马愉算是出生在正儿八经的书香门第,身上自然流淌着祖辈传下来的文化基因。   据史料记载,马愉读私塾时,院中有棵樱桃树,一日,樱桃被偷吃,塾师便厉声喝问:“是谁偷吃的樱桃?”小伙伴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承认。   尴尬之际,不到10岁的马愉站出来,说道:“步蟾宫,攀桂枝,乃吾之为。”此语一出,把老师听愣了,心想,这小子竟然如此有才华,出语不俗,确非寻常。于是转怒为喜。   老师震惊之余,便想:如此小儿,语出惊人,会不会有偶然的成分在里面?   为了试探马愉的才华,老师又故意为难他,给了他一张像课本一样大的纸,要求在纸上画出一千匹马。   马愉略微沉思后,先在纸上画了一座大山,然后画出一条从山后延伸而来的大道,最后画了一匹刚从山后露出头胸的奔马,马身后再画上卷扬的飞尘。   老师一看,反问他:“我让你画千匹马,你怎么只画出一匹马呀?”马愉回答道:“其余九百九十九匹马都在山那边,还没跑过来呢!”看到如此古灵精怪的学生,老师点头称许。   从那之后,马愉的“神童”名号就叫响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一年阳春三月,老师带他们去石门坊春游。当行至仙人桥时,有一樵夫挑着柴挡住了去路。老师见状,让樵夫让路,樵夫说:“我出个对子,你要能对上来,我就让路——‘此木为柴山山出’”。老师一时回答不出,这时马愉略微一思索,上前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众人齐声叹服,樵夫也赶忙让路。   流苏树旁,67岁的本地学者马继舜讲得声情并茂,记者也听得入迷。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不断有马愉的后人从外地专程赶到状元祠祭拜。   马继舜告诉记者,马愉的后人遍布周边多个村,逢年过节,状元祠便热闹了起来。有些已在外地定居的马氏后人,还专门带孩子到状元祠看看,听听状元马愉的故事,启发孩子用功读书,传承状元精神。32岁高中状元   年,32岁的马愉迎来了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在明宣德皇帝登基后的首次开科(俗称龙飞榜)后,马愉一举夺魁,高中状元。   历来科考,大多“以五经取士”,也就是说考试就是从《四书五经》里“划重点”。这次考试却不一样,宣德皇帝下诏说:“自古制科,以得人为盛,愿得忠孝士足矣。”所以此科是制科取士。   制科考试是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和科举考试不同的是,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据说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以宋朝为例,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由此看来,马愉这个明朝“江北第一状元”(制科)名不虚传。据统计,明清年间,山东共出了10名状元,马愉就是其中之一。   马愉的状元不是一蹴而就的。他20岁就中了秀才,26岁又中了山东乡试第3名举人,可谓春风得意、仕途坦荡。   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第二年春天,准备到北京参加会试的他突然中途得病,不得已回了家。永乐二十二年(年)甲辰科会试的时候,因守继母孝,又未赴试……就这样,一耽误就是7年之久。   于是,得题后,马愉憋着一股劲儿,倾其所学,将其7年来的寒窗苦读化为洋洋两千余言的文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臣对:臣闻礼乐之本原,肇乎造化之理;礼乐之制作,本乎圣人之心……”宣德皇帝览卷大喜,亲批为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这是明代开科以来第18名状元,也是江北第一位制科考取状元的人。   马愉中状元后,即被授为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深得宣德皇帝器重,有意让其在翰林院深造,以便将来为太子老师。   年,宣德皇帝驾崩后,9岁的太子朱祁镇继位。马愉被任命为经筵讲官,进侍读(正六品),与杨溥、苗衷、高谷、曹鼐5人专门负责给小皇帝上课,正式进阶为“帝师”。   年,马愉凭借出色的学识升翰林侍讲学士(从五品),两年后就入阁参与机务(明代不设宰相一职,凡入阁者,即称宰辅,亦即宰相)。   这个官职听起来就让人“不明觉厉”。这么说吧,在古代,状元为荣极之人,宰相为官极之人,由状元而为宰相,历代为数极少,由此可知马愉在当时地位之荣耀了。   年农历九月初三,他的“高光”时刻终结了:在早起准备上朝的时候,突发中风,过了3天,不治而逝,终年53岁。   正统皇帝十分悲痛,赐于御葬,并循师保例赐赙万缗,派礼部尚书胡濙代表皇帝去祭奠,后又赐谥号襄敏。成当地“精神丰碑”   马愉去世后,皇帝又遣礼部尚书胡濙赐祭,诏曰:“卿以先朝初科进士第一,累官翰苑,兼侍经筵,迁亚春卿,荣膺宠眷。始终莅职,二十余年,英伟之才,笃实之学,恭勤端慎,简在朕心。”评价之高,怜才之甚,不难看出皇帝对马愉这位难得贤才的喜爱和对他“恭勤端慎”,勤政、慎政为官的肯定。   马愉是一个正直的人。史料记载,虽然当时他官居要职,但“门无私谒,不媚权贵,廉洁自守”。名噪一时的大宦官王振曾权势熏天,在张太后和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相继去世后更是肆无忌惮,近乎于独揽朝政,连五将四相都争相巴结,“惟马愉不登其门”。   马愉是一个感恩的人。他自幼即以孝著称,8岁时生母去世,他心痛的三天没吃饭,以至于形销骨立,很久才缓过来。而对继母,也是很孝顺,尽量满足老人的要求。有一次,马愉得知父亲生病,急忙告假探省,未及十日,父病愈。父亲对马愉说:得天子恩宠,我有幸生还,你应该速速回京,竭尽全力报答皇恩,不要挂念我。   马愉是一个宽厚的人。在任时,他发现不少郡县的粮仓失修,狱中久押不审的犯人多有狱死者,便上奏皇帝,皇帝准奏,督令建仓储粮,审理冤狱,使上述状况一时有所改变。一次边境遭到侵犯,朝廷拟遣将率兵征讨,恰逢别部使者至,许多大臣主张将其执之问罪,惟马愉等2人持相反意见,指出“赏善罚恶,为治之本。波及于善,非法;乘人之来执之,不武”。皇帝采纳马愉的建议,以厚礼相待来使。   马愉是一个廉洁的人。而对于来京城办事的家乡官员,他秉持“君子之交”的态度,没有迎来送往的热闹,没有灯红酒绿的面子,而是以诗赋或者序跋相送。而他所得薪俸,遇到在北京的老乡,贫困的就给钱给物,去世的就帮他们体面下葬。但他自己的生活却很俭朴,因此为人称道。   为官20年,马愉做到了兢兢业业,如履薄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因此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一番感悟,恍如隔世,不时来祭拜的游客将记者从神游中拉了回来。   身处状元祠内,重新审视这棵流苏树,看着青砖小瓦的小院,望着祠堂正中挂着的状元像,记者感受到马愉虽然在时间上离我们已很久远,可是在空间上,他却离我们很近。   在祠堂门口前,一行题词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伏波勋业鸣金马,襄敏家声振玉堂。”马愉的人格魅力和品德善行,穿过年时光,仍然吸引着后人。(大众日报记者谭佃贵通讯员刘明志刘瑞华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pz/708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