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阳二分法
之前一个朋友提了这么一个问题:“桂枝去芍汤,如果它是振奋胸阳的方,那和甘草干姜汤有什么区别?”
至于与“胸阳”有无关系,在此先不说,因为“胸阳”是后世的见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我通常只分“阳、陰”二分法,此处分类为“阳”。
先做一道题目
好了,讲到这里,我又一如既往地对大家说,把以前学的东西都忘了,不管“中医、西医”都忘了,不用计较什么中不中、西不西、科不科学的。
这里仅仅是做题目而已。
题目一:
一、题干:有位病人,张三,他有“发热、畏寒、汗出”等症状,这天他去求医,找到了医生,A医生就给治疗了。
1、由于某些原因,A医生用了“下法”,这位病人病情没有好转,出现了“心悸、脉促、胸满”症状,这时A医生发觉“下法”是不对的。问:仅这情况下,那该用什么方?
2、接1题,A医生发现病人不仅有“心悸、脉促、胸满”症状,还有“恶寒”症状,这时A医生觉得仅用1题的方是不够的,还要加减。问:那加减什么药呢?
题目二:
二、题干:过了段时间,张三又犯病了,这次的不舒服是“脉浮、出汗多、小便也多,心烦,恶寒,下肢活动不灵活”,这次张三不找A医生了,他去找了B医生,B医生看到了“脉浮、汗出、恶寒”,就认为是“太阳表症”,就给了“桂枝汤”,病情仍然没好。
1、张三被发汗后,出现了“咽干、烦躁、吐”等症状,问:此时是什么证?
2、接1题,此证该分几步治?相应每步用什么方?
3、若发病时或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其他症状,如“大便能、阳欲脱”等症状,甚至“阳脱证”,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相应用什么方?
回归原文,寻找答案
学友们看到这里,我把原文列出来,相信稍有医学基础的学友都能找到上面两道题目的答案。原文: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个人见解之原文21、22
太阳病,本不该用下法,误用了一法,就最容易伤阳气。
若伤阳气不甚,可用“桂枝汤”治“太阳病”,可愈。(原文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技汤。)
若恐阳气受损,人体不能承受“白芍”之陰,可去“白芍”,就更安全了。(再次强调:张仲景医圣对阳气是十分重视的),此时是阳气受损不甚的治法:桂枝去芍药汤。
有阳气受损不甚的情况,就是阳气受损很重的情况,
当阳气受损比较严重,可在“去白芍”的基础上,加“附子”。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个人见解之原文29
以上是“太阳病”的基础上讨论的治疗,学习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