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析疑桂枝加大黄汤证是太阴还是阳明

一,条文

《伤寒论》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二,历代注家见解

历代注家大都认为“腹满时痛”是邪陷太阴,大实痛”是胃肠有结滞。如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腹满时痛,与桂枝汤以解表,加芍药以和里”;“大实大满,自可除下之,故加大黄,以下大实。柯琴《伤寒来苏集》认为,“是太阳转属阳明而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调胃之剂”;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认为,“脾非自实也,因胃实而实也”,桂枝加大黄汤是“越陷邪而去实滞”;”喻昌《尚论篇》:“误下而腹满时痛,则其邪已入阴位,所以属在太阴也,仍用桂枝解肌之法”;“大实大满,宜从急下。”张隐庵《伤寒论集注》:“因而腹满时痛者,乃太阳之邪入于地土而脾络不通”;“大实痛者,乃腐移有余而不能去。”古今多数注家基本上认同“大实痛”是“胃实”,桂枝加大黄汤是解表通里之剂。

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对《伤寒论》及六经粗浅的认知。虽然说《伤寒论》原文,从强调重点来看,阳明病以胃家实为主,太阴以脾家虚为主,但是阳明病也有中寒证,太阴病难道就没有实证?

六经体系虽然独到,但依然脱离不了共通的最基本的中医要素(阴阳,气血,津液,经络,六淫,六气等),尤其是中医生理与解剖——经络系统与藏腑系统(虽然中医的藏腑系统并不只是也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解剖)。如果仅仅只是依靠对《伤寒论》原文的主观感受,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那么对于经典的解读,始终是不够准确的,容易出现谬误的。对于“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句话,较真起来,在《伤寒论》原文和六经实质的角度来看,是粗浅的,片面的。

四,阳明胃家实

《伤寒论》中的胃不仅仅是指仓糜之官的胃,而是包括胃肠在内的“胃家”,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之胃,显然是指大肠,所以《伤寒论》“胃家”强调的是“腐熟水谷(胃)”与“传导糟粕(大肠)”两个方面。

《灵枢·平人绝谷》篇“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之”。这篇《灵枢·平人绝谷》的背景是黄帝问岐伯,为什么人绝食七天就会死,岐伯先跟他讲了人体胃肠道的大小尺寸,所能容纳的水与谷,简要说明水谷的消化来供养人的生命活动,然后通过演算谷物的消耗速度,推断出绝食七天而死的结论。那么这一句:“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之”便是强调胃肠虚实相递,人体气机上下才能正常。或许由于其关系紧密,《伤寒论》以“胃家”称之,但“胃家实”不等同于阳明之全部含义,只是最为强调的其中一种病机而已。

五,“脾络不和”之“腹满时痛”及“大实痛”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系指连于胃肠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的膜。邪在脾络也可以腹痛,轻者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重者如“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所以,“大实痛”不适“阳明胃家实”的专属证,太阴也可以有。

六,本条实指“脾络不和”

《伤寒论》条云:“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看行文,说明未下之前,并无腹满腹痛,是由于下后外邪内陷,使脾络气血雍滞。如果要说上了胃肠,再加上饮食的腐熟和传导失司,然后还再形成燥屎,为免牵强,如果是阳明胃家,何不放在阳明病,而且还说属“太阴”。显然,这种腹满腹痛,是太阴脾络不和,是脾实。

七,“脾络不和”与“脾家实”

《伤寒论》除了“胃家实”,还有“脾家实”。

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有些同道会认为,这里的脾家实,有“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指的是水谷,脾家实不是所谓的“脾络不和”。

首先,“脾络不和”与本条的“脾家实”的内涵的确不同,“脾络不和”不是仲景原文,是指脾络气血壅滞,没有“没有腐秽可去”(条),而(条)的“脾家实”是有“腐秽”的。

那么,有“腐秽”就一定得归“阳明”?

这显然是错误的,脾胃功能是相互的,后世归纳为“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下降,从结果来看,是可见“腐秽”的。(条)的“暴烦下利”,恰恰就是脾运失调(《伤寒论》强调的是脾阳虚衰),若是脾阳得以恢复,驱湿下行,则腐秽当去,腐秽去尽,必自止。这里的“脾家实”,说的是“功能充实与恢复”,而不是指“脾家”有“腐秽”。脾是藏,藏不是于空腔,不像胃和大肠,哪里储存“腐秽”,只不过脾和胃肠的功能是紧密相关的罢了。

这里再提一下,“太阴当身黄,若小便自利,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伤寒论》强调太阴脾阳虚衰,那么从水道(小便)来讲,不能“自利”,那就会“发黄”,从“谷道”来讲,如果“脾家”能“实”,便能腐秽自去。本条从“水谷两道”与“前后二阴”来解说太阴脾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在行文逻辑上是互相对照且完整的!

往期精选:

糖尿病基础检查

为什么要抽5次血?

本草发微

桑叶治何种崩漏?

维新斋医案

手足抚之痹痛(验案)

维新斋医案

老媪糖尿病,牙痛眼肿三味疗

中西汇通,其命维新。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122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