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去皮)四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三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变方,药味没变,只不过增加桂枝、附子用量而已。由于附子擅长除湿痹,桂枝尤善利关节,增加二味用量,更专于治疗风湿关节痛,改名为桂枝附子汤,以标明与桂枝去芍加附子汤方主治有别。古方立法之长如此,学者宜细寻味。
桂枝附子即前方,增加桂枝附子量。药味虽同量不同,祛除湿痹是特长。
《伤寒论》第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解读〗本来有湿,又被风邪所伤,因称风湿相搏。太阳伤寒已八九日,又相继发风湿相痹证。身体疼烦,是说全身痛剧,以至烦躁不宁。不能自转侧,是由于肢体痛剧,而不能自主翻身转动的意思。因未传少阳故不呕,因未传阳明故不渴。虽病还在外,但已虚极变为阴证,故脉浮虚而涩,这是桂枝附子汤方证,故用该方治疗。如果患者大便硬而小便频利,则津液绝于里,不宜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应改用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参见下)。
〖按〗小便自利,宜作小便频数解,茯苓、白术等利尿药与附子为伍反治虚衰的小便失禁。本条所述即由于小便失于收摄而自利,水分被夺,大便因而成硬。水湿在表之证,本宜发汗治疗,但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金匮要略?水气病》有详细论述,可互参。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3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湛,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解读〗该条是上条在《金匮》的重出。
本方证属少阴病证。
本方证的辨证要点:外寒里饮关节痛、腹痛者。本方证常见于风湿痹痛、腹痛等。如秦伯未医案:*某,女,24岁,下肢关节痛已年余,曾经中医治疗效不显。现病情仍重,尤以右膝关节痛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烂,面色?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予桂枝附子汤:桂枝尖30克,炮附子24克,炙甘草18克,生姜18克,大枣4枚。结果:服3剂痛减半,精神饮食转佳。前方增附子为30克,生姜24克,连服10剂,疼痛完全消失。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