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桂枝汤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浮弱。

用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析义:

1、来源:首见《伤寒论》,原书治疗病证见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属太阳中风。

2、病机:营卫不和;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腠理开泄,故汗出,“汗”者“阳加于阴”,汗出后可致“阴弱”因与麻黄汤证的无汗相比,体表津液丢失,故称“表虚”;

风邪侵体表,失于温煦,故恶寒或恶风,其为阳邪,故“恶寒或恶风”感觉轻微,表现为“啬啬”或“淅淅”;

风邪入侵,与卫阳相争,两阳相合,故发热,因阳邪走散体表郁遏与麻黄汤证相比较轻,故“翕翕发热”;

风邪袭表,肺气不宣,“肺开窍于鼻”,故鼻鸣;肺气不利,波及胃,使胃气上逆,可见“干呕”。

3、方义:《伤寒来苏集》“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

桂枝解肌通经助阳解表;

芍药酸收敛营滋阴和阳;

生姜出汗散风祛寒止呕;

大枣强脾健胃助阴补血;

甘草合桂化阳合芍生阴。

4、应用:徐彬称此方为“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

①桂枝“去皮”,《本经》时称“桂”,肉桂与桂枝不分,明代以前用桂枝去皮乃肉桂去粗皮,是去粗存精,保证药物剂量准确;

②服用养护方法:温服药液,药后食粥,粥多于药;温覆微汗,约一时许,切忌大汗;汗出病差,停止服用,无须尽剂;不汗更服,服法如前,缩短间隔;病重证在,方药不变,饮食禁忌。

③病证有“汗出”,服药后“微汗”取效,曹颖甫称前者为“病汗”,后者为“药汗”。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长沙方歌括》云: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籍粥之功。

杏林涤生

喜欢这篇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p/238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