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从《中医的观念》摘出,专论中医教育,略有发挥。
中医连新冠都会治,还有什么不能治呢?要相信中医毫无疑问是科学。
至于好中医难找,那是未得其人或者未得其术。那就要在制度上做顶层设计,要在中医的培养教育事业上发力了。
——题记
母凭子贵。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教育作为辅助性的行业,地位与重要性跟它服务的行业有着极端密切的联系。在考察中医学院教育、中医书院教育之前,我们需要借助新冠这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医疗事件,重新理解中医的历史地位和角色。
一新冠中的中医地位
新冠突如其来,可以说是医学遇到的一个遭遇战。遭遇战打响的时候,中西医 的专家学者各自使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没有刻意的准备。可以说,这就是典型的双盲实验,实验的结果就是本文中马上要引用的数据。
笔者认为,这些数据并非偶然,而是中医、西医在新冠乃至内科层次真正治疗水平的真实体现。
大汤漫灌的效果
新冠伊始,武汉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武医院急诊科跑,但是检测设备奇缺,防护设备奇缺,哪怕检测出来也没有 药(西药)可以用。
这时候,中药登场了。
根据公开报道,一开始,武汉13个区, 天只发放了多袋中药,比例是非常小的。民众不了解不相信中医中药,大部分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仅仅两三天之后,中药的疗效出来了:很多人烧也退了,咳嗽也减了……就主动要中药喝,很快每天派发量达到了一万多袋,再之后,滚雪球效应就产生了,越派越多,累计一共发了60多万人份的药物。
取得的效果是什么呢?果断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权威媒体的数据:年2月初,疑似病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比例是80%多,到了中旬就降到了30%,到2月底的时候就降到了个位数。以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武昌区为例,1月28日,疑似病例确诊为新冠肺炎的比例高达90%以上。2月2日,实行了隔离点集中中医药干预,到2月6日,确诊率就下降到30%多,到3月5日,就只有3%了。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取胜的基础和核心,是不可以忽视的最为重要的一环。
反观美国,拥有最完善的西医西药医疗体系,截至年9月30日确诊人数多万,死亡71万。美国无非就是更大的一个中医中药介入之前的武汉。
清零:有中医中药的中国。
共存:外部的世界。
请注意这个基本的事实。
重症转化率
仝小林院士提供的只用中药的例患者,重症转化率是0%;未用中药的对照组重症转化率是6.5%。张伯礼院士提供的数据是,以中医为主的江夏方舱近名新冠患者重症转化率是0%,没用中药的硚口武体方舱重症转化率是10%。另医院重症转化率在6%-7%左右。
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提到中医治疗的时候,都轻描淡写,说中医中药对轻症、感染初期有用,似乎跟安慰剂等同起来。中医擅治轻症,把病情遏制在轻症阶段真的不重要吗?事实果然如此吗?
轻症给病人留足了安全边际。没有重症,怎么会有死亡?中医正是在轻症、早期介入上发力,将病情遏制在轻症,避免了重症转化,从根本上降低了死亡率。
重症转化率为0,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医生更加从容,患者更加轻松。
轻症既然短期不会面临生死抉择,医生精神不会那么紧张,更容易发挥自己的医术水平;意味着患者更加放松,不需要面临死亡的直接威胁,情绪放松、平和,五脏安详,自然更不容易出现危机。
其次,意味着费用的减少。
疫情期间,医院传出来的账单显示,救回一个患者花费将近74万。ICU一天元到元;如果上人工肺,仅ECMO启动费用就要4-6万,主要是一个套包的耗材费用,其中包含离心泵头、管道和膜肺,伴随ECMO的往往是这么一句话,“ECMO一响,黄金千万两”;额外每天1-2万的费用,主要是ICU、用药、监测设备的费用……如果在轻症阶段得到控制,天价医疗费,将不复出现。
,降低了死亡率。没有重症,人都轻松,死亡远离。中医为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建筑了牢固的防线。
重症死亡率
仝小林院士提供的重症死亡率数据,中药汤剂组例,死亡15例,死亡率3.1%;非中药汤剂组,例,死亡56例,死亡31.46%。数量级差了十倍。
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慢郎中,从这个重症死亡率对比数据来看,我们就知道,中医擅长治重症、治急症,要想办法让中医参与到一线的急救、抢救上来。
有网友评论说,如果一个医学对肺炎的治疗效率都不高,如何期望它去治疗胃炎、肾炎、肝炎?如果一个医学连肺炎的治疗效率都不高,如何期望它治愈肺癌,恐怕是缘木求鱼。道理很明显:简单的你都不会,希望你会高难度的吗?评论可能偏颇,却值得深思。
此前,老百姓很难对医疗数据进行评估;此次疫情是照妖镜,一切原形毕露。或许有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开始思考了:这次疫情有参照系,就可以看到很多问题。那么那些没有参照系的治疗呢?那些危重病人的抢救呢?如果扒开来看,是不是触目惊心呢?
小结
我们要去肯定西医在外伤急救、核酸筛查上的优势,但也要认识到中医在新冠乃至大内科治疗上的巨大优势。
新冠的症状,所谓咳嗽就是肺系疾病,纳差、呕逆就是肠胃科疾病,眠差一般是心肝肾的问题。因此,虽名为新冠,有病毒,有肺系疾病,有肠胃病,有心肝肾疾病……实际上中医不仅限于治新冠,而是整体治疗,是整体内科解决方案。中医在普通民众中擅长治“疑难杂症”的基础即源自于此。
一开始是对的,后面才会是对的。中医治新冠的优越成绩,不要局限在传染病,而要正确认识到,这完完全全是中医在大内科优势的体现。
现在讲三座大山之一的医疗,人民群众还是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返贫”的问题,如果我们用便宜的中药就能将许多的疾病在轻症的时候狙击,那么天价医疗费将不复存在;如果我们用中药就能将重症病人救回,那也可以少损失更多宝贵的生命。就像我们在新冠做到那样,在所有内科病复制一遍。这不是猜想,而是可以实现的未来。是中国的中医可能给世界文化贡献的重要因子。
中医的极端重要和目前地位低微和边沿化是极端不匹配的。复兴中医,教育必定是核心环节。这是中医学院教育、中医书院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走入困境的中医学院教育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医教育毫无疑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优越的成绩,也有一些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生源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
中国到底有多少中医师?
智研咨询提供的数据,年中国共有76.7万中医药从业人员,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62.5万人,占中医药从业总人数的81.5%;见习中医师1.5万人,占中医药从业总人数的2.0%;中药师(士)12.7万人,占中医药从业总人数的16.6%。
年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提供的数据,截至年年底,我国医师总数达.7万人。
简单估算,中医人数占所有医生人数比例为19.83%。西医和中医的人数比例为4.04:1。在中国,每5个医生,就会有4个西医,1个中医。其中估计有中医观念和经典思维的中医师比例恐怕更少。
这也是为什么中医力量弱小的根源:人数不占优势,谈何力量?
此外,我找到的一份历年医科大学全国排名的名单,排名前十,无一是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排在第十二位。排名前五十,中医学院只占5席。排名前列的,是无数高考 学子趋之若鹜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人才持续充实,是不是让中医人感到胆寒和汗颜?相比之下,中医学院是不是品牌效应也差,对 人才的吸引能力也弱?
没有优质的人才支撑,谈何发展?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国家的政策,如果中医从业人员本身弱势,无法体现中西医并重的政策方针。医院校扩容扩招提升质量开始,让中医从业人数在年或者某个时间节点与西医医师人数一样多,才叫中西医并重,否则继续走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路子,中医将继续走向没落。
这也是我矢志不渝呼吁中医学院要开进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原因。这样的场景想想都让人激动:名校的中医学院吸引 学子,学习时给予补贴,毕业后就定向成为社区医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心无旁骛研究中医经方、针灸,积十年、二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将中医变成主流医学,给子孙后代真正优质靠谱的医疗。
不重视经典的恶果
清肺排毒汤战功赫赫。
截至年4月12日零时,清肺排毒汤收治病例例,有例(其中57例是重型患者)治愈出院,占收治病例的99.28%。例病例里没有一例是轻症转为重型、普通型转为危重型的病例。这样一个方子,一个疗程的费用在元左右。便宜有效,堪称新冠 药。
拟方人葛又文非科班出身。
组成呢?分拆出来是麻杏甘石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橘枳姜汤等。所有方子都出自伤寒论。对中医而言,新冠无非是感冒。目前中医教科书关于感冒和肺系疾病的治疗和新冠实战中有效的治疗是两回事。
坚持以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这四大经典为主,目前中医学院教育培养出来人才,能治病,能治大病的概率会大大提升。脱离了经典,中医学院教育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中医医疗的需求。
新冠展现的是中医经典的真理性,医院无法获得类似新冠治疗的确定性结果,无法信赖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中医师。素质参差不齐,经典思维缺乏。中医学院教育是失败的。
文章《临洮出了一个中医鱼旦旦》,说90后中医鱼旦旦“(兰州)中医馆坐诊,每天限号80个”,“90后鱼旦旦一号难求”。秘诀是什么呢?文章中说,大二上学期,他有幸遇到了能给自己答疑解惑的授课老师。当他去问老师想学好中医,该怎么学时,老师的回答很简单:“想学好中医,就是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入手,考试60分就可以。”学中医就这么简单吗?他想起了之前看《名老中医之路》的体会,当天下午他就买来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开始了每天的经典诵读和学习。
目前教材价值有限,经典则永垂不朽。民间、学院内研究经典的人群中牛人辈出,坚持经方为主,结合专病专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肿瘤癌症等等,不少可谓效果显著。目前是逐渐为世人重新认可,可以说在整个中国都有一股不小的经方复兴浪潮。
回归经典,给子孙后代靠谱的中医,是中医学院教育必须要反思的,立刻改进的部分。
小结
生源素质和质量问题不出在中医学院,而是需要顶层设计。政策取向应该是去呵护,让学子不被赚快钱的欲望牵引,而是真正以人民健康为己任,做济世救人的大医。
回归经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背后则是中医学院面临的现实课题:如果培养的学生普遍没有治病的能力,中医学院的合法性何在?哪怕给中医学院 的生源,他们一定能成为能治病的医生吗?
现在在讲共同富裕。如果没有共同健康,是没有共同富裕的。以美国为例,年医保支出占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目前可能已经超过20%。经合组织曾将其成员国从年至年的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医疗开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美国的人均医疗开支增长最快,但是人均预期寿命却增长最为缓慢。
如果我们继续坚持以西医为主的医疗体系,那么得到的结果恐怕和美国没有不同;然而我们有在新冠中百战不殆的中医,完全可能依靠中医蹚出另一条路来,这对于医保控费,对于解决医疗这个三座大山之一的难题,对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都是极端重要的落脚点。
以解决疗效为落脚点,将共同健康视为己任,真正用心去培养高素质能治病能治大病的良医,中医学院将为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贡献力量。
三中医书院教育的方向
如果中医学院教育有用,那么民间自然不用苦哈哈学中医;所以目前如火如荼的中医书院教育,其实就是在瓜分中医学院无能无用导致的空白市场,事实承担了中医科普,让老百姓在家庭层面学习、使用中医的客观需求。
中医天然适合家庭医生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首先,中医的天然属性就是家庭医生,贴身服务。
张仲景在《伤寒论》这样介绍桂枝汤服法:……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 剂……
桂枝汤的服法是很细腻的。每一服,医圣都是很计较的。医圣并没有认为自己的那一碗药进去,就石沉大海。他说,应该有效,可能 碗有效,可能第二碗奏效,当然也可能第三碗有效……但是如果第二剂第三剂都没有效,就已经算是比较夸张的情况了。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首,它的服用方法对所有方子都是适用的,是真理性的,普适性的。
感冒初起都要“周时观之”,医馆做不到,住院没必要。中医天然就是在家庭一线发挥作用的。
其次,病初起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治的。黄帝内经:“故善大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通过治小病防大病,家庭是健康 的防线。家里人朝夕相处,非常了解。
再者,张仲景著述《伤寒杂病论》,起因是家族被疾病 ;药王孙思邈则认为,“故养生之家,特须教子女学习此三卷妇人方,令其精晓,即于仓卒之秋,何忧畏也。”这里“三卷”指的是千金要方的妇人上、中、下三卷。药王认为中医妇科是家庭子女的必修课,并且这个必修课还是建立在直接对药物的使用上的(行医),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药物的理解上(科普)。
,如果我们复盘家庭中医疗选择的过程,家人已经在承担医生部分职责:是用中医还是西医;医院还是停留在家中照料;是用成药,还是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是用医生建议的a方案,还是b方案……家庭层次已经无时不刻在进行诊疗活动。
视而不见,不如因势利导。
传承传统,砥砺进取
呼应家庭对中医的需求,就要遵循中医的法度,要让中医在家庭一线就开始发挥作用。中医要跟语文、数学一样,成为中国人的必修课。而中医书院适应民间对中医的广泛需求,在中医的普及和中医思维的提升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要整体提升中国人的基本中医素养。从小学生起就开始科普中医,并随着学习程度的深入设计进阶课程,贯穿小学到高中,直至大学,完成中医观念的植入。科普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有实操,有实践。学以致用,百闻不如一见。最有效的科普不是背熟黄帝内经,而是头痛一针见效,感冒一碗即愈。
——要延续学医疗亲的传统。医学医疗毫无疑问是应该在家庭一线就开始发挥作用的,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大医都是因为亲人疾苦,转而发愤图强,研修经典,成就一番医学伟业。培养能实操、能治病的学子,是中医书院的一个着力点。在社会层次做培养,要注意遴选有资质,有悟性的学子,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利国利民。
——要跟医师管理系统衔接。民间有太多的自学成才的中医行走在灰色地带,亟需给他们一个快捷的认证通路。合符情理的做法,应该由中医部门、团体认证中医师,创造一套更加简便有效的认定办法。应该分步认定,比如针灸,应该有更加简便快捷安全的认证体系;或者干脆独立出来成为理疗,放生掉,别跟中医处方混一起了,搞得束手束脚。用药的认定,可以稳妥一些,但也不宜时限过长且范围局限。中医都是全科医生, 的人才大胆破格录取。中医书院系统培养出来的 学生,也不妨有计划、有步骤纳入认证范围。
——还要特别注意媒体甚至是新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素养培养。媒体不能一味哗众取宠,而是应该了解什么是好的医学,要提供公众什么好的医学。要给媒体记者亲身体验,甚至亲自治疗的经验,要让他们理解中医的奥妙。新冠中医的作用,媒体展现得远远不够。
——要做好医案、中医论文的诠释、科普工作。时常看到西医的新闻,中医的新闻就不多。很多医案晦涩难懂,要写得更加科普。中医每天都在诞生奇迹,治愈高血压、高血糖,乃至肿瘤、癌症。这些是 的科普。
总之,中医书院并不是中医学院教育的补充,恰好是在瓜分中医学院无用留下的空白市场。如果中医学院还不能学会怎么教出来有用的、会治病的学生,估计中医书院发展还要更上一层楼。
----------------------------------------------
获取《中医的观念》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