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字,我和大家聊一聊阳气不足和心动过缓的事儿。
少了阳气,人真的百病缠身。没了阳气,人真的一分钟也活不了。
人的心,为阳脏。它是最需要阳气的。如果一身阳气不够用,心阳自然亏虚,所以心率很低,患者心慌、胸闷。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给大家分享一个答案:
曾经有一个患者,女性,当时年纪是41岁,什么毛病呢?就是经常心慌、胸闷。
这个感觉,早在十年前就有了。但是当时,还算很轻松,不耽误生活和工作。
后来,最近这四年,他的问题明显加重了,常常伴随着头晕。
医院检查,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后来有一次,此人在工作的时候忽然胸闷、心慌,以至于眼前一黑,直接昏迷不醒。就这样,医院。
经过检查,此人心率每分钟42次。才42次,你说说,她能不昏倒吗?
怎么办?当时看诊的是中医临床大家周次清老先生。
刻诊,见患者脉沉迟无力,舌淡红,苔薄白。患者自述,心慌胸闷,疲乏无力,少气,不想说话,四肢畏寒,胸背冷痛。面色*,表情淡漠,真正是一副行将就木的模样。
当时,周老先生就说了,这是心肾阳虚,生命危急。他拟了一张方子,嘱咐赶紧给患者灌下去,但见:
*芪,*参,熟附子,桂枝,炙甘草,生麻*,细辛。每日一剂,水煎服。附子先煎。
结果如何?患者用了6剂之后,心慌胸闷减轻,没有发生晕厥,心率达到每分钟56次。虽然有所好转,但是依然疲乏无力,浑身畏寒怕冷。
看脉象,还是沉迟无力,舌淡红,苔薄白。
这时候,原方中的生麻*改成9,熟附子改成12,继续投用15剂。
这一次,患者用药以后,心率达到每分钟66次,腰背疼痛消失,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症候减轻。
接下来,效不更方,继续投用。最终,患者诸证悉平,病愈出院。
这是周次清前辈早年的一张医案,很典型。我希望感兴趣的朋友,能多看几眼。
我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我跟你说啊,这个人的问题,在于心肾阳虚。
阳气,作为人之大宝,在这个人的身上,变得十分虚弱了。以至于,生命的发动机“心脏”,都难以维持工作了。
你看,这个人,畏寒肢冷,胸背冷痛,这是不是寒象?阳虚,则寒。
看舌脉,脉沉迟无力,舌苔薄白,这是不是阳气虚弱,鼓舞乏力?
人的心,为阳脏。它是最需要阳气的。现在,一身阳气不够用,心阳自然亏虚,所以心率很低,患者心慌、胸闷。
心,主人的头面。心阳不足,头面失养,所以患者面色,面无表情。
全身上下,肾为五脏之根。肾阳不足,是导致一身阳气亏虚的根本原因。心阳不足的背后,是肾阳不足。
好了,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彻底明白了。患者的基本问题,在于心肾阳虚。其中,以心气亏虚、心阳不宣为主。
那怎么办啊?当然要补益心肾之阳。心肾之阳被催起来,患者的心率才能被催起来。
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芪30,*参15,熟附子9,桂枝9,炙甘草6,生麻*6,细辛3。
这里头,*芪和*参用于健脾益气,补益心气。炙甘草、桂枝,用于温通心阳。熟附子,用于大补肾阳。麻*和细辛,发散阳气。如果说前面这些是点火,那麻*和细辛就负责扇风。风一扇,这阳气就起来了。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十分清晰。
这张方子,可以说是治疗窦性心动过缓,证属心肾阳虚的典型方。我希望读者朋友能把它记下来。因为在临床上,这样的老人是多见的。虽然可能没发生晕厥等那么严重的反应,但是心慌、胸闷、心动过缓、畏寒怕冷、身体倦怠等现象,是常出现的。从前,我的同事们下社区去做义诊,这样的人总能看见。
因此,文中方药,有借鉴意义。专业读者朋友,以此化裁,说不定可以化险为夷,救人于危难。非专业的读者朋友,您认识了解一下,也算是多一点见识。当然,在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不宜盲目试用。
但无论怎么说,阳气,尤其是心阳,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进程。文老师通过此文,想让你重视心肾之阳的作用。在身体遇到此类情况的时候,心中最起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了,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单独找我咨询,我是高血压科副主任医师罗继红,中医临床 十年,致力于分享各种心血管健康知识,如果你觉得有用,可以点个赞分享给自己的亲友,让更多人受益。#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