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纳己土震纳庚,坤纳乙癸巽纳辛,艮纳丙火兑纳丁。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从四象到六节,增加的是阳明和厥阴,这是从天道扩展到人道的必然,是四象、五行功能异用的表达。在四象与六节中,阴阳太少的名字虽然一样,但是内涵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两阳合明
阳明、厥阴是由天、天地到人过程中,依人体的实际情况而增补的,是从四象、五行扩展到六节的关键。对于增加阳明和厥阴的目的和意义,《六节藏象论》中未有提及,或为遗失或为隐匿,后王冰在运气七篇中有较明确的解释。王冰之论对于理解阳明和厥阴的意义、理解六节和四象的不同、理解人生理病理之要都非常重要,《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两阳合明。”两阳合明,合是聚集、一起、合并、总合之意。少阳发陈化阳之路分为两途,“乾纳甲壬”,胆纳干在甲,三焦纳干在壬,一则胆发陈脾胃大小肠这些通土气的至阴之脏,使其得阳始运、土郁木达,运化升清而产生水谷精微,此精微可以直接入肝化精、入心化气,谓之“散精于肝”“浊气归心”,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言:“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另一途为三焦,属小心系统而有名无形,“中焦亦并脾胃中”,三焦直接发陈水谷之精微而化生营卫、血气、津液等,上达心肺所居的太阳之位,或聚于胸中、下而化血,藏于肝或入胞中。
故少阳发陈,化阳两途,皆会于阳明,此即人身两阳合明之义。
(二)两阴交尽
1.两阴交尽
两阴交尽为厥阴。人体阳气升分两途,然有升必有降,降也分两途,一身降之主全在于肺。肺为太阴,为天脏,阻遏太阳上升之阳气,并治节分判至全身,肺藏阴根,降而阴生。由肺心而肾为降之一途,为降之主干;由肺心、三焦、冲任、胞络、胞中为另一途。前者化气为精藏之于肾,后者化气为血藏之于肝,女子还入于女子胞,以有月事之用。两阴降之途交尽而生厥阴,此即两阴交尽之义。
后一途是人体化血藏血之关键,女子胞为女子独有,对于女子月经的产生以及怀妊十分重要,男子则主要通过降之主干以化精、藏精、泄精。乾男坤女,男子天癸至而每月精溢泻,精出于天,本于肾,故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天癸至而月事以时下,血出于地,本于肝,故女子以肝为先天。
2.月经病之理
《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素问》:“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为心下崩,数溲血。”《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在下未多,经候不匀,冷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郁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神。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其虽同病,脉各异源,子当辨记,勿谓不然。”
世人常将月经诸疾之治归于调肝肾、调血气,而对月经之血的生成来去以及怀妊生子亦关乎小心系统知之甚少。月经及产子诸疾之治,要在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中相关所论。其中“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痛在关元”“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等所指皆为小心系统,脏腑中则言及肺(久成肺痈)与肝。一身降之因皆在于肺,月事之血生于中焦之气,通过冲脉、胞脉降入女子胞中而成,其降之主在肺。“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则暗指肝,肝一身发陈之本,月事之主亦在肝。温经汤为治女子相关诸疾的首方,“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温经汤中有当归、川芎、白芍知藏血、生血、月事之来去在肝,拆方无熟地知不关乎肾。有桂枝汤、麦门冬汤,何也?关乎心肺也,心肺位在六节之太阳。月经之血,生于中焦,与胸中之气互为因果,“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然后血随肺气而降,由冲脉、胞脉向下藏于肝及胞中,如“悲哀太过,胞脉绝”,悲哀魄散则肺气不收降,胞脉不得降,而令月事绝。金不收降,阳气内动过度,故“心下崩,数溲血”,心下者,非心也,乃三焦之位(泻心汤对治)。“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胞脉闭而月事不来”,胞脉连通心肾,下入胞中,然一身之降皆在于肺,心气之降亦不例外,今“气上迫肺”则肺气不降,导致“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
月经之生成来去本由天地人三气之共生、协同完成。天癸乃肝发陈肾精所化,根为肾间动气,月经之血其生与降在于脾胃、三焦与肺,其所发动为肝,其通道在冲脉与胞脉,要在于经络、血脉与太阳,主导在小心系统,小心系统与经络、血脉又皆归六节之太阳。女子月经诸疾中医之治,以桂枝汤为本,四物汤养血,小柴胡汤、麦门冬汤、泻心汤治气,血病求于芎归胶艾汤,寒证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癥瘕则在桂枝茯苓丸中求之。
(三)气有多少
太少而言,少,小也;太,盛大也。六节之中,少阳、太阳指人体阳气的少与盛;少阴、太阴指人体阴气的少与盛。对于三阴之间阴气多少的问题历来争论不多,关键是对厥阴认识的统一,太阴阴之盛大,为三阴;厥阴两阴交尽,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厥阴,《伤寒论》中“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丑至卯,即1-7时之间,一日之中阴尽阳生之时。这一论断,《经脉别论》:“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阴阳类论》:“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所谓二阳者,阳明也;一阳者,少阳也。”现代中医和针灸相关教材中,关于三阴三阳阳气多少的论述不是很客观,认为“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即阳明为三阳,太阳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其根据是阳明之两阳合明是少阳和太阳之气的叠加,这种认识是望文而生义,与《内经》本义不符,对于理解三阴三阳的实质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