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有“书画”不分家之说,诗为心声、画为心境。
中国画的意境之美,在于画中山水物被寄予作者的心声和理想,突破了世间有形的万事万物。通过幽静、空寂的山水环境,深刻地表达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追求、人生感悟的表达、理想志向的归宿,赋予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鸟一兽于自己最质朴的情感和心灵原始代码。
中国画的留白之美,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家)的虚实相生、天人合一思想也有着深度的契合,在绘画美学上呈现出均衡美、节奏美、空灵美的特征。让作品同作者的境遇、志向以及观赏者的心情、心境,构成虚实共生,形成美学欣赏的共鸣。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严肃、笔调诙谐的汉乐府诗,反映了当时社会风俗民情和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像是歌以咏志、寄情于事的一幅意境之画。
诗歌第一段,描写阳光从东南洒向罗敷的住处,给人以恬静而温馨的大写意氛围;随即镜头由宏观到微观跟进采桑罗敷:青丝系、桂枝钩、倭堕髻、明月珠、缃绮裙、紫绮襦,用小写意的方式,给罗敷以装束色彩的快描。
罗敷到底有多美?诗歌没有并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词进行细描和赞美。但是罗敷真的很美,通过罗敷周围人的动作举止的侧面描写和烘托,可以证实:行者下担捋须、少年脱帽、耕者忘犁、锄者忘锄。关键是耽误了工作而引起了相互埋怨,只因为多看了一眼。
诗歌正是用了中国画这种欲说还休的意境,给予大家眼中的罗敷以无限的想象之美——艳而不俗、美而不妖。我们想要多美,她就有多美:让喜欢西施貂蝉的人认为美、让喜欢玉肥燕瘦的人也认为美,以无形之美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诗歌第二段,叙述年迈的使君(太守)觊觎罗敷的美貌,而提出非礼要求。面对权势,罗敷不卑不亢、不愠不怒,有节有制地回绝使君的无理请求。
两人的对话行为,就像中国画中的又一处写意,初看使君(太守)垂涎罗敷;如果把它放大细看,从每一个都有失翩翩君子风范的字词中:搭讪、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要求,都能够充分暴露了使君(太守)丑恶的嘴脸和肮脏的灵魂。
诗歌第三段,写罗敷用工笔画的形式,全景和色彩盛夸自己的“夫婿”,委婉地拒绝、讽刺奚落了使君(太守)的丑恶。通过描写自己的夫婿地位尊贵、年轻有为、仪态端庄、独树一帜,就是要和使君(太守)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在第二段对使君(太守)只是寥寥几句的问话,没有对人物本身进行描写,但就是这一处留白,更让人坚信“夫婿”有多么优秀,使君(太守)就有多么不堪入目的感觉。
(图片来自网络)《陌上桑》全诗情节逼真、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虽然诗歌经过了文人的修饰加工,就像一幅有意境的国画,依然散发出了浓烈的民风特色和现实色彩。
这是诗歌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民众,面对强权官员的欺压和生活疾苦的无奈与诙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然赋予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委缩堕落退步的也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无论什么黑暗来防范思潮,什么悲惨来袭击社会,什么罪恶来亵渎人道,人类的渴仰完全的潜力,总是踏了这些铁蒺藜向前进”。
在历史苦难和困顿的车轮中,人们如何生存下去?只有通过诗歌(歌谣)、绘画、音乐、宗教等,噙着眼泪微笑着,舞之蹈之,调侃一下世俗,抚慰一下现实,寄托一种理想,找寻一条精神出路,继续艰难地前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期许和寄托吧?
《陌上桑》也许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