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出自张仲景著写的《伤寒论》,我们先看一下它有关的原文: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从这两条原文可以看出,“五苓散”原本是针对“发汗已,脉浮数而烦渴”的情况。
什么叫发汗已?就是指外有伤寒、而里有停水的人,却误用了发汗之法,所以才出现表热不解,脉象浮数,烦渴且小便不利等问题。
五苓散被后世医家称为“利水第一方”,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既然五苓散有这么大的名气,必定是有其配伍的奥妙所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
首先看看五苓散的配伍组成,汤头歌诀是这样的:
五菱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除。
它的组成很简单: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共计五味而已。
我们从五苓散的组成可以看出,基本都是一些健脾利湿之品。
历代医家都认为,五苓散主要的功用就在于利水渗湿、健脾化气,常被用于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泄泻以及小便不利。
此外,水湿痰饮引起的咳嗽、痰涎清洗、眩晕心悸,都是它适合的症候。
可以说,自从医圣创立五苓散之后,历代医家都公认这是一个利水化湿的良方,但方中所选用的,可以说都是普通常用之品,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这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五苓散的配伍:
君药:茯苓、泽泻、猪苓,这三味一起作为五苓散的君药,它们都是利水渗湿之品。
其中茯苓还能健脾益气,淡渗利湿;
泽泻性味咸寒(泽泻原本甘寒,但炮制时常用盐水喷洒后麦麸熏炒,故有咸寒之说),能入肾与膀胱经,清热利湿的同时,还可以清泻相火。
猪苓则也是淡渗利湿,而且利湿之力胜过茯苓,健脾之功则稍逊。
臣药:白术,性味苦温,主要就是燥湿健脾,在这里和茯苓搭配,增强健脾祛湿之功;
佐药:桂枝,这是一个性味辛热之品,原本是发汗解表药,但在这里取其温阳化气之能,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而水湿可除。
对经方稍微有所接触的朋友或许会感到疑惑,医圣张仲景不是最喜欢用生姜大枣为引的吗,为什么五苓散就不用呢?
这其实很好理解,张仲景的经方里,确实经常用到生姜大枣这个搭配,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70多首经方可以见到生姜大枣。
但在医圣的眼里,只有需要与否,而没有必须使用的说法。五苓散主要是为了调治膀胱气化不利之症,而生姜性味辛温走散,大枣甘甜滋腻,都不利于温阳化水,所以在五苓散里就被舍弃了。
此外,作为经方里温阳化气行水第一方,五苓散的配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尤其是其中的桂枝,可谓是化龙点睛之笔。
桂枝性味辛热,走表的同时还能入膀胱经,这是它温阳化气的功用。而水湿内蓄之症,多由膀胱气化不利造成。所以,医圣在选择桂枝而不是生姜。
最后,五苓散的应用范围很广,同样也需要灵活变通,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种:
1、四苓散:五苓散去掉桂枝为四苓散,适合湿困脾胃而大便稀薄、小便短少之症,由于这时候重在健脾运湿,而与膀胱气化无关,所以去掉桂枝。
2、胃苓汤:如果是寒湿困脾导致脘腹胀痛泄泻,同时小便也短少不利者,五苓散和平胃散合用。
3、茵陈五苓散:适合湿气郁结而致黄疸,出现小便不利而偏于湿重热轻之症,五苓散加茵陈。
4、如果水肿比较明显,五苓散还可以配伍桑白皮、陈皮、大腹皮之类,以增强化气利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