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化灭者死,气立孤危者死,
亡阴亡阳者死,阴阳离决者死。
须知太阴无死证,吐利身亡传二阴。
少阴神机与气立,阴阳不接是厥阴。
我们来探讨《伤寒论》中有关“三阴死证”的问题,首先告诉大家“三阴死证”的歌诀,“神机化灭者死,气立孤危者死,亡阴亡阳者死,阴阳离决者死”。这是前两句话,后面还有两句话“须知太阴无死证,吐利身亡传二阴”,这是在解释前两句话。
《伤寒论》在太阴病篇看不到任何有关死证的论述,为什么会有人说死在太阴呢?因为《伤寒论》少阴、厥阴篇关于死证的条文,很多都有“吐利”两字。我们讲“须知太阴无死证,吐利身亡传二阴”,原因是呕吐、腹泻导致死亡的,都是传入了少阴和厥阴。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传入少阴、厥阴后仍有太阴的症状。比如:脾阳虚,用理中丸;如果兼有手脚冷,就是传到少阴了,用附子理中丸;如果再兼脉细欲绝,那就传到了厥阴,要加丁香等厥阴经的药物。也就是说三阴的死证是在少阴和厥阴,传二阴分两条经,区别在于“少阴神机与气立,阴阳不接是厥阴”。“少阴神机与气立”指的是“神机化灭者死,气立孤危者死”,死在少阴;“阴阳不接是厥阴”,指的是“亡阴亡阳者死,阴阳离决者死”,死在厥阴。
一、形气神
少阴和厥阴的死证,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形气神”,另一个是“标本法”。之前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标本法,下面主要讲形气神。
西医认识人体主要有三个学派:第一个是结构学派。通过解剖看器官、系统,通过光学显微镜看细胞,通过电子显微镜看亚细胞结构,这是我们讲的结构学派。第二个是功能学派。从宏观的系统、器官和微观的细胞、蛋白质水平,去了解人体的功能。第三个是信息学派,研究生物大分子。西医所谓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分别研究三种东西:物质、能量和信息。其中结构学派主要研究物质基础;功能学派主要研究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学派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与生物信息的关系。
中医认识人体也是从三个角度:一个是形,一个是气,一个是神。中医讲形、气、神;西医讲物质、能量、信息,衍生出了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其实中西医可以类比,物质、能量、信息反应在中医上就是形、气、神。“形”指形质,物质基础;“气”指气立,指五运六气;“神”指神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相信对大家会有帮助。
神机和气立有什么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讲:“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神去则机息”,机息是指机体不发挥功能了,脏腑不再化生。神有先天的神--元神,有后天的神--识神。“神去则机息”,是讲没有神,人是会死的。有人说植物人没有神,不是没死吗?其实植物人是有神的,虽然后天的识神没有了,但先天的元神还在。如果元神没有了,呼吸就停止,胃肠道就停止蠕动,心脏就停止跳动,所以植物人还是有神的。“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是讲如果气不运行,气化也就绝了,气化没有了人也会死。这段话已经把形、气、神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素问?六微旨大论》上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这里“器”指的就是形质。
“形”具体是什么?是《伤寒论》讲的三阴三阳或者五脏六腑,标本学说认为形是标。“气”是什么?是气立,标本学说认为气立是本。通过经络联系脏腑,气血精津液的运化产生风寒火热燥湿,这个过程就叫气化,是形质导致了气化。那么控制形质的是什么?是神机。神机控制形质,形质控制气化,最后导致“生长化收藏”。神机是怎么控制形质呢?先天的元神可以控制胃肠道蠕动,控制心脏搏动,控制呼吸,等等。神机控制形质,即神机控制《黄帝内经》讲的“器”:而形质实现气化,是气化的基础。
《灵枢经?本神》中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经?天年》中还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素问?天元纪大论》上讲:“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
上面我列举了一些有关形气神的文字,《黄帝内经》中还有很多,感兴趣者可以结合原文去思考三者的关系。
二、阴阳
首先是阴阳化生五行,五行即我们讲的形质;然后是五行运化六气,五行运化指五行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运化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为什么是五行运化六气?因为五行各一,唯火有二,故曰六气。阴阳五行和神是什么关系?《灵枢经?本神》上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是指男女一战,男性之精与女性之精,精卵相受(即受精),阴阳气交,然后分化出三胚层,最后形成五行,也就是形成西医讲的人体八大系统,调节系统加功能系统。在精卵相受、两精相搏的时候就有了神。两精相搏的本质是阴阳气交,所以阴阳还是根本。先有阴阳--男性之精与女性之精,两精相搏然后有了神,在此基础上阴阳化生五行,就有了形,五行运化六气,就有了气,阴阳、神、形、气就是这么来的。
三、少阴死证形气神,厥阴死证论阴阳
关于三阴死证,第一,太阴无死证。对于“太阴无死证”,我们已经在“伤寒杂病论概论”中做出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第二,“少阴死证形气神,厥阴死证论阴阳”。我们讲了“先有阴阳然后有神,有神然后有形,有形然后有气”,所以阴阳是最根本的。厥阴经是最后一条经,在厥阴之前有少阴,因为少阴心主神明,所以其脉证提纲有“但欲寐”,“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所以呕吐下利最怕烦躁,神不守舍;少阴肾主纳气,气应上升、宣发,然后下降,如果肾不纳气则气往上走,比如老年人的呼吸很表浅;如果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最后气化终止,形神分离。少阴心和少阴肾,一个主神,一个主气,所以形神不离。
四、少阴死证
我们从《伤寒论》条文,来具体分析三阴死证。
1.神机化灭者死。少阴病“神机化灭者死”,怎么才会导致神机化灭呢?《黄帝内经》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我们知道人体的出入由太阴所主,太阴阳明主人体的出入。“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三个症状缺一不可,第一是吐利,第二是躁烦,第三是四逆,少一条都会不死。因为吐利最初是一个太阴病,有四逆才是少阴病。如果患者呕吐、下利而出入废,传入少阴就容易导致神机化灭,出现躁烦。少阴心主神明,而躁烦必须见四逆证才会死亡,如果只是呕吐、下利伴躁烦,不见四逆是不会死的。《伤寒论》中呕吐、下利伴躁烦的条文有很多,四逆伴烦躁的条文也有很多,这些都不是死证。比如干姜附子汤证,是四逆伴烦躁。总的来讲,因为少阴心主神明,可以出现烦躁,少阴寒化会出现四逆;如果少阴烦躁同时伴有呕吐、下利就说明出入废;少阴病同时伴有出入废就容易出现神机化灭,所以如果呕吐、下利又有四逆、又见烦躁,即是死证。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脉微细沉”是指少阴寒化证,故有四逆,还出现吐利,这个时候出入废,加之躁烦不得卧寐,所以是死证。由此可知,神机化灭取决于出入废。为什么“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呢?为何少阴病吐利再见烦躁是死证呢?这涉及土与火之间的关系,在太阴阳明论已有详述。
2.气立孤危者死。前面讲形神不依,现在讲形气不依。何为“气立孤危者死”?“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如何升降?气升水布,肺来宣发,升极而降,肾来纳藏。这个过程终止了就是气立孤危。“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这两条都是肾不纳气、从上脱绝,都是死证。所以少阴死证的特点是什么呢?形神不依和形气分离都是死证,形神不依需出入废,形气分离需升降息。
五、厥阴死证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我们说厥阴死证是因为阴阳不接。这里讲的“阴阳不接”是很特殊的情况,是危象。
1.阴阳离决者死。什么叫“阴阳离决”?《伤寒论》中有一条原文“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意思是说疾病本来是一个寒证,但突然之间阳气来复,也就是《伤寒论》讲的“厥热胜复”。“恐暴热来出而复去”,是讲阳气来复之后很快阳气就没有了,人就死亡了。为什么会出现“暴热来出”?西医对“暴热来出”的解释是休克晚期的患者,机体最后一次动员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出大量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如果这时疾病再不能够得到恢复,随后患者就走向死亡。这是机体最后一步努力,也就是中医讲的“回光返照”,所以“暴热来出而复去”是死证。
如何判断“暴热来出而复去”?“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厥阴危证的脉表现为欲绝之脉,脉微欲绝,或者脉细欲绝。厥阴病的脉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脉弦无力”。这就是《伤寒论》讲的“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就是说弦而无力之脉是厥阴,弦而有力在少阳。另一个是欲绝之脉。脉微欲绝、脉细欲绝都是厥阴病。服药之后,厥阴欲绝之脉“脉暴出则死,微续则生”,就是说脉慢慢地力量增加,预后是生;如果突然之间脉力增加,浮大有力则预后是死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条文中讲“厥逆无脉”,欲绝之脉就是厥阴病,所以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厥阴经的处方。前面讲“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可见白通汤是治少阴病的。如果“利不止,厥逆无脉”,就进入了厥阴。“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为什么加猪胆汁?意在使厥阴转出少阳,猪胆汁是少阳经的药,所以加猪胆汁。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这条与前面讲的“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本质相同。
前面说的是脉,下面说证。“寒厥发热能食者死,名除中”,因为我们知道,寒厥应该是不能食。“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有寒邪则影响人的食欲。“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这条讲是寒厥本不能食,现在反而能食,就考虑是除中。如何判断是不是除中呢?看吃面食后是否有发热,如果不发热说明胃气尚在;如果发热的,就是除中,因为“暴热来出而复去”就会死亡。简单地说,寒厥的患者本应吃不下东西,现在食欲好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必愈”,病情真的好转,因为寒邪减了,所以能食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暴热来出,发热能食,就是我们讲的肾上腺皮质和髓质激素大量分泌,也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荅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为什么不要用黄芩汤彻其热?黄芩汤彻的是少阳之热,少阳乃生生之气。少阳的相火用黄芩汤去彻了以后出现除中。我们前面讲过,白通加猪胆汁汤,是因为转出少阳以后才能加猪胆汁,而不能够在少阴寒化的时候用黄芩汤去彻其热,断了少阳相火。如果“彻其热”应食欲不好,反而变好了,这就是除中,就是“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厥阴病“阴阳离决者死”有两种情况:脉微续者生,暴出者死;寒厥发热,能食者死。这两条都是“暴热来出而复去也”,一个是从脉上判断,一个是从证上判断。
2.亡阳者死
第一,厥不还者死。“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这两条是说休克的患者,微循环最后不灌不流,摸着全身发冷,如一直冷下去,最后就会导致死亡。因为休克的人如果要恢复过来,体温一定要恢复的,没有一个休克的患者,活过来还那么冷,死者才会冷,所以厥不还者死。
第二,脉不还者死。“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大家都知道,休克的患者血压降低,脉搏变得非常的微,脉微欲绝,甚至摸不到脉,如果这个脉不还,肯定是死亡。当然脉还以后有两种情况,微续者生,暴出者死。也就是说,厥不还者死,厥还者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正常的厥还,体温恢复;第二种就是暴热来出,突然之间发烧,能吃,回光返照,结果也会死。
第三,大汗亡阳者死。“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这条就是在讲亡阳。大汗为什么亡阳?因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多亡阳。比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的漏汗,就是因为汗多而亡阳。为什么汗多不亡阴呢?我跟大家讲个例子,一个人一般每天出汗ml,就是毫升,相当于血液的十分之一。大汗如果汗流浃背,每天的汗量小于毫升,极个别的整日出汗能达到多毫升。而人体的血液有0毫升,还有组织液可以补充,所以汗多可以伤阴,但不至于亡阴,汗多首先是亡阳,而不是亡阴。
3.亡阴者死。“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亡血的人不能再用下法,再下则亡阴,最后容易导致死亡。
4.区别少阴死证。怎么区别少阴和厥阴的死证呢?可从下面三个条文去理解。第一,“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前面已讲吐利、厥逆、烦躁者死,是少阴死证,为什么说这条是厥阴?因为有发热,厥热胜复是厥阴的特点,如果无热为少阴,有热为厥阴。第二,“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脉不至是病在厥阴。在厥阴的时候脉不至,还烦躁,就会神机化灭,甚至死亡。单纯来讲,少阴病四逆不烦而躁者是不会死亡的,但是如果脉不至就是已到了厥阴,就会死亡。第三,“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脉不还,说明还在厥阴,有脉为少阴,无脉为厥阴,同时伴有微喘,则气立孤危。厥阴病会出现气立孤危者死,这是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
六、小结
“神机化灭者死,气立孤危者死”,前者指形神不依,后者指形气不依。形神不依,神主在心;形气不依,纳气在肾。心和肾皆属少阴。“亡阴亡阳者死,阴阳离决者死”,阴阳不接,就是在厥阴。
“须知太阴无死证,吐利身亡传二阴”,太阴没有死证,太阴出现吐利身亡,这是传少阴和厥阴。
少阴死证,一是神机化灭者死,必见出入废;二是气立孤危者死,必见升降息。
厥阴死证,一是“阴阳离决者,死”。暴热来出而复去,体现在脉是微续者生,暴出者死;体现在证是寒厥发热,能食者死。因为寒厥应不能食,如能食发热,就是暴热来出,为除中。二是亡阳者死,亡阳的表现有三点:厥不还、脉不还和大汗。厥有单纯厥与暴热来出(除中)的区别,脉有微续和暴出的区别。第三是亡阴者死。
最后,因为三阴是递进关系,我们讲了厥阴病出现神机化灭和气立孤危的特点:前者是发热,后者是无脉。
#连载写作训练营##抚州头条##中医##从今天起记录我的##微头条生活养成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