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闵
湖北当阳市作为书画之乡,湖北当阳与在中国书法史可谓缘份颇深。在众多名帖中,提到当阳的有四个:一是王羲之的《桓公当阳帖》,二是颜真卿的《勤礼碑》,三是黄庭坚的《山预帖》,四是欧阳询的《虞恭公碑》。这四个帖子中,王羲之的《桓公当阳帖》,黄庭坚的《山预帖》,不仅提到当阳,而且产生背景均与当阳密切相关。或者说,如果没有当阳,也就没有这两个留传千古的名帖。这两段书法史上的佳话,一个发生在东晋时期,一个发生在北宋时期。
王羲之画像。王羲之的《桓公当阳帖》又称《都下帖》,因“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而得名。《桓公当阳帖》真迹久佚,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人的临摹,并且残缺不齐,与《七月帖》一起临摹于一纸之中,纵27.7厘米,5行,45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虽是后人临摹,但也得了王羲之的八九分神韵,仍弥足珍贵。
王羲之草书欣赏《桓公当阳帖》帖子原文为: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收到您九日的信。看到桓公在当阳上个月九日的信。他应该早就到了洛阳,但命运多舛,让人担忧。蔡公病重,又加上得了痢疾,每天上几十次厕所,让人深感忧心。听说仁祖廿六日去问病,病更重了,深为担忧!如今人事渺茫,却得了这么重的病,让人喘不过气来。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曾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王羲之草书欣赏《桓公当阳帖》由此帖所记内容推测,此帖应该大致书写于永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年。此时王羲之应该有53岁,可谓“人书皆老”,也是书法技艺最为精湛、辉煌的时期。此时的王羲之已辞官年余。此帖与被米芾称为“天下第一法书”的《破羌帖》一样,是王羲之“为君谈笑尽胡沙”,辞官归隐后心系国事之作。
建兴五年(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也就是后来的南京重建晋廷,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历时年,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北方基本处于分裂状态。东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朝代。喜欢东晋的,说晋代最美,名士辈出,风华绝代;不喜欢东晋的,说晋代最黑,国土四分五裂,士族把弄朝政。
王羲之草书欣赏《桓公当阳帖》的确,东晋有两个迵异于其他朝代的特征:一是“门阀政治”,二是“荆扬之争”。东晋立国,根基之弱历朝罕见。士族共荣,其实是东晋国祚绵延的一个保证。但是,这种门阀间的彼此相互制衡,却没有进化出贵族政治,东晋最终也走上了权臣篡位的道路。
王羲之本人,该帖中所提的桓公即桓温,蔡公也就是蔡谟,均为东晋众多士族中的一员。王羲之虽然有着“书圣”的美誉,但在同其他士族的竞争中却是失意的,远不如桓温等春风得意。立国江左的东晋,凭依荆、扬二州,划江而守。“荆扬之争”,其实就是指以荆州为主的藩镇和以扬州为主的藩镇之间围绕中央权力展开的政治军事争斗。
古城荆州。史载“荆州西国门,刺史常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东晋一朝,荆、扬关系多次出现紧张的情形。从建国伊始的荆、江二州牧王敦自武昌称兵向阙,到东晋末桓玄自江陵兴师东下而篡晋,无不显示出荆州势重及其左右东晋政局的特殊地位。史载“荆州西国门,刺史常七八州,事力雄强,分天下半”。对此,研究者一般认为这是东晋门阀政治的表现与结果。当然,没有“门阀政治”和“荆扬之争”,也就没有《桓公当阳帖》了。
该帖中提到的桓公即桓温,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东汉名儒桓荣之后,宣城内史桓彝长子谯国桓氏代表人物晋明帝的驸马,是东晋士族政治里的一个另类,历经穆、哀、海西公、简文、孝武六朝,文英武略,一举一动无不牵动东晋的政局。同为士族,王羲之应该与其多有交集。从《桓公当阳帖》来看,二人常有书札往来。虽然身处不同的利益集团,但王羲之对桓温的北伐是赞赏的,对桓温也是恭敬有加的。
古城荆州。永和元年(年)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掌握了长江上游的兵权。桓温的两大成就均在其荆州刺史任上:一是溯江西上灭亡成汉政权,二是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可以说,是荆州成就了桓温的人生。王羲之共为桓温的北伐写了两个帖子:一是《桓温破羌帖》,二是《桓公当阳帖》。这两个帖子均写于桓温的第二次北伐期间。对桓温收复旧京洛阳,晚年的王羲之感到由衷的喜悦,希望国家安宁统一,没有了东晋士族流行的门户之见。
东晋时期的荆州刺史,管辖范围涵盖现今的湖北湖南两省范围,治所在江陵古城。据《晋书地理志》、胡阿祥著《六朝政区》以及同治《荆门直隶州志》的记载,东晋时荆州刺史治所,迁徙不定,至少在东晋隆安五年前不在江陵古城。关于东晋初期的荆州刺史治所地址,有三种说法:一是地处现沙洋县境的古权城,二是荆门城区的虎牙关,三是宜城的扬旗岗。隋唐以前,当阳幅员广阔,直抵汉水之滨,涵盖了现荆门、沙洋、宜城南部一带。
当阳古城。牛军供图汉景帝时当阳建制时治所即在现今荆州区、沙洋、当阳交界处的万城一带。我们由推测,这三处地方,在东晋时期很有可能均在当阳境内。正是因为当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西晋时期曾任荆州都督、镇南大将军的杜预,因灭吴建功被封为当阳侯。东晋咸和年间,陶渊明的叔父陶臻,因在南郡太守任上战绩显赫封当阳亭候。也正是因为当阳幅员广阔,在桓温任荆州刺史期间,于东晋永和八年划当阳东部置编县、武宁县,也就是后来的长林县。长林县后来改称荆门县。
当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时,荆州刺史治所已从当阳迁至江陵古城。从此帖中的“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一句推断,恒温北伐很可能就是从当阳出发的。虽然荆州刺史治所已迁至江陵古城,但当阳仍驻有重军。桓温第二次北伐前,想到了南京城的故友,也想到了那个写得一手好字的王羲之。于是,他在当阳的寓所给王羲之写了一封信。当归隐会稽的王羲之收到这封信札时,已是第二个月份了。那时恒温已势如破竹,直达黄河岸边,成功收复洛阳了。
当阳古城。牛军供图黄庭坚(-),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号山谷道人,后世称黄山谷,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的诗文奇崛放纵,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诗派的始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的书法取法王羲之、王献之、张旭、怀素、颜真卿等,兼收并蓄,包容百家,行书和草书入古出新,个性鲜明,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宋四家”之一。
据《宋史·黄庭坚传》的记载,黄庭坚曾三度滞留荆州,并留下了《荆州帖》《山预帖》《幽兰赋》三幅传世名帖。黄庭坚《山预帖》与当阳芋头的一段佳话,就发生在黄庭坚第二次客居荆州的时期。
黄庭坚画像。建中靖国元年(年),黄庭坚第二次光临荆州,并在荆州小住。不久,黄庭坚在当阳的文友、一个叫张中叔的人,托人给他捎来一兜当阳的土特产品——山预,黄庭坚一家没来得及吃就出门云游了。几个月后,黄庭坚回到荆州客居寓所,发现山预发芽了。黄庭坚想扔掉,但他的孩子们却舍不得扔。于是就将发芽的山预炒了吃,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黄庭坚一激动,就写了这个千古名帖。
黄庭坚的《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6行,84字,书于建中靖国元年(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均收录,原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黄庭坚的《山预帖》,顿挫飞扬,劲健利爽,自然畅达,可谓字字玑珠,堪称黄庭坚晚年行楷炉火纯青之作。
黄庭坚行书《山预帖》帖子原文为:当阳张中叔去年腊月寄山预来,留荆南久之。四月,余乃到沙头。取视之,萌芽森然,有盈尺者。意皆可弃。小儿辈请试煮食之,乃大好。盖与发牙小豆同法。物理不可尽,如此。今之论人材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
此帖告诉我们,黄庭坚写这个帖子时57岁,正在荆州滞留客居。头年腊月,当阳一个叫张中叔的好友给他送来一兜山预,没舍得吃就出门云游了。几个月回来,发现山预发芽了,孩子们舍不得扔,就炒了吃了,结果发现味道还不错。黄庭坚一激动,就写了这个帖子。
此帖所书之主题为“山预”,常写作“山蓣”。关于此帖中“山预”为何物,有四种不同见解,有谓“红薯”,有谓“甘薯”,有谓“山药”,有谓“芋艿”等等。
黄庭坚行书《山预帖》此帖中的“山预”,显然不是红薯,更非甘薯。红薯原产于美州,至明朝才逐渐传入中国。黄庭坚如活到明朝,才有可能品尝到红薯的美味。甘薯又名甜薯,属草质藤本植物,别名山芋、白薯、地瓜,药食兼顾。同红薯一样,地瓜也原产于美洲,后来被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明代万历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漳州,因此福建人称其为番薯。生活在北宋的黄庭坚,是注定与甘薯无缘了。此帖中的“山预”,只可能是山药或芋头了。无论是山药,还是芋头,当阳均有种植出产。
“山预”之“预”,作“蓣”或“蓣”均有道理。山药是薯蓣科多年生宿根蔓草植物,荆楚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一直被人们视为补中益气的佳蔬,药食兼用,受到众多文人诗客的赞美。《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山药,原名薯蓣。唐太宗名预,与蓣同音而避讳改为薯药;后因宋英宗名曙,音同薯而避讳,遂改为山药。”
黄庭坚行书《山预帖》据此,不少书法爱好者认为,黄庭坚《山预帖》中之“山预”,即为现今之山药。从《山预帖》内容来看,山药发芽似经不起推敲。因为从地下挖出来的山药,放的时间长了,水份就会丢失,很容易枯萎或乱掉。如果张中叔送的是山药的话,那么当黄庭坚在外云游几个月回来的时候,应该早就枯萎或乱掉了,更不可能发芽、食用。
认为黄庭坚《山预帖》之“山预”即山药的,可能与山药打交道太少了,未免失之主观臆断。另外,《荆州即事药名诗八首》是黄庭坚最后一次在荆州滞留时创作的一组五言绝句,或直言,或谐音,或双关,共嵌入了三十三种中药名,如远志、甘遂、牵牛、桂枝、半夏等,唯独没有提到山药。从此帖黄庭坚对“山预”的喜爱程度来看,他没有理由不写到山药。很显然,此帖中的“山预”,亦非山药,只可能是芋头。
山药芋头属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又被称为香芋、芋艿,《史记》中称其为芋魁,《汉书》则叫芋根,当阳自古均有栽种。芋头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有“皇帝供品”的美称。与山药不同的是,芋头的皮要厚得多,可经久存放而不坏,在春季即使不栽种也可自然发芽。吃过芋头的人肯定清楚,发芽的芋头比不发芽的芋头味道要更好。
《山预帖》中的“山预”,可以肯定就是当阳的芋头。在江陵古城春意正浓的时候,黄庭坚和他的孩子们,一起品尝半年前当阳一个叫张中叔的捎来的芋头,让晚年的黄庭坚心表大好。他从对芋头的弃与留,吃出了“今之论人才者,用其所知而轻弃人,可胜叹哉!”的深刻感悟。让张中叔没有想到的,他送给黄庭坚的当阳芋头,无意中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传世名帖。
芋头黄庭坚路过荆州,当阳的张中叔送去芋头,黄庭坚为此写帖子,看似偶然,实则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在其中。
在唐宋时期,地处荆山之南的荆州地区,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唐宋两代朝庭对该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