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人,即今陕西铜川耀县人。出生年月存在争议,据较可靠的推断为西魏大统七年(年),逝于年。这位高寿岁的老人,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他亲历了李世民和杨广两朝,毕生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明堂针灸图》等医学著作,他的医学造诣为我国中药医学开创了诸多先河。
“药王”医者之心,始于医母救父
孙思邈自小家境贫寒,父亲孙公为了儿子的前途,煞费苦心地安排了一场与柱国大将军独孤信的会面。虽然独孤信很赏识孙思邈,但是却嫌弃他卑微的出身,委婉地拒绝了他们,并安慰道,等孙思邈到了20岁的弱冠之年,便会再度举荐。
于是孙思邈更加苦读,可是在周文帝的侄子宇文护逼元宝廓禅位后,便对开国元勋独孤信非常忌恨,诬陷他私下与人串通,逼得独孤信在家中饮鸩自尽。
而当时孙思邈年仅16岁,想依靠独孤信举荐而发展仕途的想法彻底落空。然而这件事却成了孙思邈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因家中贫寒,再加之大旱闹饥荒,孙思邈有一次昏倒了,孙母拿出嫁妆为他看病抓药,谁知那药铺店主却开错了药,使得他病情加重,还好孙母略懂医理,这才救回了孙思邈,自此孙思邈便期盼自己有一天也能够行医救人。
其实孙思邈自小体弱多病,从而导致家中贫穷,他对此十分愧疚,所以他一直在偷偷地通过借阅医药书籍来学习,但是后来被孙公发现了,将他暴打一顿,可是母亲在心里是支持他的。
孙母因在月子期间忙于劳作,落下了病根,病发时她就让孙思邈为自己医治,以表示自己对孙思邈从医的支持,孙思邈非常感动,经过仔细研究,开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张药方“麻黄桂枝汤”,结果真的治愈了母亲。
从此孙母但凡身体不适,便让孙思邈来医治,这让他对医药的兴趣愈发浓厚,医术也渐有长进。
不久,孙公也因积劳成疾病倒了。孙思邈与姐姐前去为父亲寻找医生,结果遍寻无果。在回家路上,孙思邈想到了医治父亲的办法,但是让姐姐一定要瞒着父亲。
孙思邈按照医书中所述,挖了一些日常用来喂猪的草,熬制成汤药给父亲服下,竟然真的起效了,自此孙思邈胆子便大了许多。
后来孙公又患疾病,接连请几个医生来看,也没有好转,可孙思邈却看出了,父亲患的是“肝中风”,在四剂汤药服下后,便起了疗效。
孙公倍感舒服,想当面感谢为自己治病的医生,结果孙母却说:“你的儿子有点儿小出息啦。”
孙公这才恍然大悟,此后虽然仍不赞成孙思邈从医,但是也有了松动,告诉他读医书可以,但是切不可耽误读正经书。
而母亲为了鼓励孙思邈学医,一再叮嘱他,往后若给别人看病,也要像给自家人看病一样。孙思邈不仅将此话牢记于心,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行医准则。
自古有这样一句话:“父不教子,医不疗亲”。说的是当父亲的教育不了儿子,做医生的医治不了亲人。
然而孙思邈却通过给自己的家人治病,不仅医术大有进步,还因此练就了严谨的行医作风和高尚的医德。
因“治错人”与杨家结缘,见证了杨广两朝的兴衰
好巧不巧,在孙思邈31岁那年,他为间接断了自己官路的宇文护治病,因此孙思邈还意外地卷入了一场朝廷的突变之中。那年宇文护患病,终日卧床不起。
由于他的脾气暴躁,在处死两个太医之后,便无人再给他治病。于是他只能发布告示悬赏求医,十天之后才有人揭去了告示,那人便是孙思邈。
好在孙思邈的心里,除了病人没有其他,所以他即使在面对宇文护时也毫无顾忌。
他将麻黄散酌量增减,待宇文护服药之后,症状明显好转,于是宇文护便有了让孙思邈留在府内保自己长命百岁的想法。
宇文护病愈不久,周主借着请宇文护入宫为皇太后诵读《酒诰》的借口,将其杀死。于是便令人抄了宇文护的宅邸,结果孙思邈也被一并拿下。
事后杨坚问他为何要给逆臣治病,孙思邈则表示,治病救人不能分好人和坏人。这句话惹怒了杨坚,便令人重责孙思邈。
正在此时,杨坚的夫人独孤氏和老父亲杨忠出面求情,杨坚听罢便让孙思邈离开,但孙思邈下一刻却对着杨忠磕头,道出了杨忠所患之疾。
杨忠听后非常惊愕,便让孙思邈一试,结果老人十余年的痢疾竟得以治愈,也因此才获得了杨坚的好感。
后来,杨坚因心病成疾,只觉得腹痛难忍,大便闭塞,甚至出现尿血的症状。杨坚怕病情传入皇上耳中,只能随便找了个坐堂的医生,可方子并未产生疗效,因此杨坚大怒,命手下将医生一顿痛打。
这时,独孤氏便提起了孙思邈,杨坚听后便觉得可以试试。
其实,在此之前,独孤氏曾与孙思邈单独见过面,他给夫人调理了身子,使得夫人再次诞下男婴,所以独孤氏对孙思邈非常信任。
孙思邈应邀再度进入杨府,他细心观察,夜不能寐,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治疗。忽然他想到儿时经常把玩葱管,用它把水缸里的水往外吸,顿时有了办法。
当杨坚知道孙思邈要为他吸出尿液时,他大为震惊,而独孤氏却非常感动。
只见孙思邈手持葱管跪在地上,反复操作了几次之后终于成功,但是因为他用力过猛,导致吸了满口腥臭的尿液,导致他咳嗽不止。
可是作为孙思邈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杨坚的病痛解除更值得高兴的事了,而杨坚对孙思邈更加赏识,许诺要给孙思邈一个爵位,可孙思邈只希望可以阅读杨府的藏书。
不得不说孙思邈的医者仁心,他不在乎患者的高低贵贱,他的心里只有患者,并且会亲力亲为,像对待亲人一般。
待到杨坚称帝,他认为应该有一位医术高明且忠诚的太医常伴左右,确保他能万寿无疆。于是下达诏令,命孙思邈疾速入京,接受封赏。
孙思邈反复权衡,他可以忠心侍奉皇上,但是却不愿接受任何封爵,因为治病本来就不分贵贱,那不如就当杨坚是拥有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吧。
孙思邈入宫以后,杨坚逐渐痴迷于补药,孙思邈再三劝阻,杨坚却听得不耐烦,便应允了孙思邈离京的请求。结果孙思邈离去之后,再无人劝诫,杨坚便因荒淫无度导致百病缠身,最终暴毙身亡。
其后孙思邈还一直为杨广治病,但杨广却随了他的父亲杨坚。当孙思邈随军第三次远征高丽时,他便趁机脱离了杨广。最终杨广还是步了杨坚的后尘,逝于江都。
为李世民行医保健,医者仁心系黎民百姓
孙思邈再度回到长安之时,争夺帝位的战争仍在继续,李渊虽然称帝,但是局面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于是,李渊下令由李世民挂帅西征。
但是在李世民初次与西域薛举对决时打了败仗。为了扩充兵力,便发出征兵的告示,可报名的人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一些小头领便进村抓人参军。
那一天孙思邈正在村里给人看病,忽然来了一伙征兵的人,他们见了男子就抓。孙思邈询问他们是哪位皇帝的士兵,得知是由唐王统帅后,孙思邈便称自己是医生,愿随军打仗为官兵疗伤。
此时正好赶上李世民第二次攻打薛举,战况依旧不佳。李世民的腿受了伤,在他得知有一位老人能给士兵治病时,李世民非常开心,下令立刻要召见他。
校尉前去军营寻找,结果正好撞见孙思邈在用嘴为士兵导尿,当下惊得撞上了木桩。
李世民久闻孙思邈大名,为了表示尊敬,特地退去了锃亮的铠甲,换上了紫色的朝服。
当他见到孙思邈时却发现他不像一位老者,当知晓孙思邈与隋帝杨坚生于同年后,不由得感慨道,杨坚已经去世多年,可孙思邈却生气勃勃,实在是令人景仰。
此后在谈及李世民的身体状况时,孙思邈给予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这令李世民深深地折服。
在一旁的校尉忍不住插话,孙思邈实乃圣贤,竟然用嘴为士兵导尿,李世民听罢便对孙思邈行了半跪之礼。
也因此事,李世民听从了孙思邈的建议,对士兵的伤情也变得关心起来。而李世民也在孙思邈精心的调理下一天天痊愈,于是拿出黄金赏赐于他,可孙思邈却建议李世民应该给士兵们多买一些药品。
李世民对孙思邈的敬佩之情更加深重,便请孙思邈开出药单,将黄金交付军中总管,在李世民的亲自监办下,所有的药品被如数买回,军营中也就此设立了医疗室。
孙思邈对李世民非常看好,知道他一定能成大事儿,所以对李世民的保健更加的细心。每次在李世民出征之前都会为他理疗。
李世民对孙思邈也是极度的信赖,在孙思邈的全面调理下,李世民感觉自己如虎生威,更是离不开孙思邈了。
李世民不仅在治病保健上会听取孙思邈的建议,在治国治世上也会与孙思邈谈及,征求孙思邈的意见。
在李世民定下刑法大典之后,邀请孙思邈入宫,想听取他对这部律法的建言。孙思邈不敢妄言,而是巧妙地从医学角度来谈论自己对人命的看法。
他说母亲怀胎十月,可谓险象环生,而长大成人更不容易,但是诛杀掉一个人却是瞬间的事情。
在他看来,生命的价值是一样的,都是至亲,所以不能厚此薄彼,但求问心无愧。孙思邈的言外之意,李世民自然懂得。
不能说孙思邈影响了李世民的治国之道,但是在《贞观政要》中,却有很多治国的名言与医理相通。
此后,孙思邈为李袭兴校定的《明堂精图》绘制了彩图,用蓝色标出了血脉,使人一目了然,孙思邈将彩图呈现给李世民,随即说道,人体的经络均集中于背脊,而经络连着五脏。
李世民听出孙思邈话中有话,便问其究竟。
孙思邈称他在军中,经常见到官长鞭挞犯错的士兵,可一旦鞭子打在了脊柱之上,必将会导致终身残疾,而男子在残疾后必有碍于生育。
如果这个人罪不致死,那么也不应该绝后,如果朝廷为他们留下香火,想必罪人全家一定会感激皇恩浩荡,如此一来对国家也是有利的。
孙思邈的这个提议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儿里。因为大规模的战争,使得人口剧减。果然,在贞观二年的十一月,李世民发布诏令,规定从此往后,鞭挞犯人时,不得鞭打背脊。
孙思邈不但医术高明,为人低调,还将医理与治国联系到了一起,不仅心系患者,还装着天下的黎民百姓。
晚年留下著作,流传百世造福后人,唐永徽三年年孙思邈终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巨著《千金要方》。
唐高宗上元元年(年),孙思邈请辞一切公职事物。
他与所有老人一样,疾病开始与他相伴,但是他知道谁都不可能长生不老,所以他坦然面对,他的第二部著作《千金翼方》就体现了他晚年恬静豁达的心境。
唐永淳元年(年)某日清晨,孙思邈如往日一样生活,在准备吃早餐之时,他的头突然低垂下来,随即身子倾斜,如同睡着一般,一代药王就此离世,那年,孙思邈一百四十一岁。
孙思邈的后半生大多数都与君王相伴,但是他不求名利,只求可以在闲暇之时去为百姓治病。他通过对狂犬病、妇科病、痢疾等顽症细心钻研,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药方。
他一生涉猎广泛,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精通。他用自己的一生为中国传统医药乃至全世界的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