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太阳病,经用发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发热,心下悸,头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动,身体震颤摇晃,站立不稳,象要跌倒,这是阳虚水泛所致,用真武汤主治。
大多数注家都认为本条是汗不得法,损伤阳气,导致的阳虚水泛证。但是如果是普通的太阳病,发汗会产生这些症状吗?参见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阳伤寒,表未解者使用吐下法都属于误治。68条是误用吐下法导致了患者的里阳虚,水饮内停于胃脘。这时候如果再给患者发汗,就会使水饮泛滥于经脉,出现身体体震颤摇摆的症状。这与本条发汗后的症状很相似。
因此,我认为本条应该是原本就里阳不足,水饮内停的患者得了太阳病,发汗后导致的一系列症状,而不是汗不得法、损伤阳气所致。里阳不足又有水饮内停的患者,发汗会导致水饮四散,流溢于经络之间。阳气不能运化这些水饮,水饮停留于不同部位,就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心下悸,病位在胃脘,是胃脘部有跳动感。但是临床上心悸的患者比心下悸的患者更多;头眩,是水饮阻络,清阳不升的表现;身瞤动是指肌肉跳动;振振是指肢体颤动;欲擗地同欲仆地,形容站立不稳,似乎欲跌倒之状。这些症状都是水饮停于经络的表现。
本条与65条都有心下悸的症状,但是病机不同。参见65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65条的叉手自冒心,提示心下悸的病因是气虚为主,虚则喜按,实则拒按。
本条与66条都有悸动的感觉,但是病位不同。参见66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6条的病位在脐下,本条的病位主要在胃脘和肢体。
本条与68条的主要病位都在心下,病机都是阳虚水停,但是症状不同。参见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8的“心下逆满”提示水邪停于胃腑之内,本条的“心下悸”提示水邪停于胃脘本身的卫分。
真武汤方:茯苓、白术二两、生姜、芍药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仪洛《成方切用》云:“真武北方之神,一龟一蛇,司水火者也,肾命象之,此方济火而利水,故以名焉。”
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方中炮附子辛热,能温表阳,以散经络停水;生姜辛散,助附子温里阳,以散胃脘停水;茯苓、白术健脾制水,渗利小便;芍药酸苦微寒,既能敛阴和营,又能兼制附子刚燥之性,并能舒缓筋脉挛急,养血通脉。诸药相合,可温散表里经络各处停水。
太阳病,当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汗出不解,是阳虚水泛的缘故。有人认为本条是表里兼病,急当救里,所以需要先用真武汤祛水,再治表证。其实不然,解表不一定要发汗,如果是表邪兼有水饮,利水即可解表。本条与五苓散证有相似之处,都是表邪兼有水液代谢失常。不同之处在于五苓散证是水道不通,没有明显停饮,而本条是局部停饮症状明显,所以剂量很轻的五苓散就不适用了,需要用温阳利水力量更强的真武汤。
痰饮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很多疾病都与痰饮直接相关。比如心悸、眩晕、肢体或者头部震颤,这些西医眼里的疑难杂症,中医应该如何治疗,我们都可以在这条一原文中得到启示。阳气不足是痰饮形成的主要因素,温阳利水是治疗痰饮病的主要治法,真武汤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记住《伤寒论》中的条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
老许话伤寒,持续更新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