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孟秋学方记
桂枝汤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枣十二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
我让你看桂枝的,你看的怎么样?来说说有什么功效。
刚看完病人,老师就开始提问了。
嗯,桂枝有四个功效。分别是:发汗解肌,温通经络,助阳化气,平冲降逆。孟秋赶紧答道。
再问问你,桂枝汤里,桂枝是什么作用?
桂枝汤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在桂枝汤里的桂枝,应该是发汗解肌的作用。
就这个?老爷子皱眉再问。
还有什么功效?孟秋眉头紧锁,过了好一会,还是没想出来。
看到这个样子,老爷子摆摆手,示意暂且先放下这个问题。
继续又问道: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怎么理解?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人体正常情况下,是卫气统摄着营气。但是,当卫气受损外泄,使得营阴也随之受损外泄时,就叫做营卫不和。也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卫强营弱”。
在外感风寒表虚证里,就是因为外感风寒之邪,使得人体出现了这种“卫强营弱”的状态。
嗯嗯,老爷子点了点头,补充道:
卫得风而强,营不守而弱,《伤寒论》称之为“卫强营弱”。然而,卫强而不能固护,汗出而营阴受损,所以其本质实为“营卫俱弱”。于是我们也习惯上称其为表虚证。
皮毛肌腠,内通肺胃。鼻又为肺窍,邪犯肌表,则肺气不利,故可见鼻鸣;营卫之气来源于脾胃,营卫俱弱,胃失和降,故亦见干呕。
法随证立,方随法出。你再来分析分析外感风寒表虚证的治法。
嗯,本证为外感风寒,卫伤营弱,并因此导致了营卫不调,肺胃失和。
故治疗时要解肌散寒,扶卫助营,并以调和营卫以及肺胃。
哦,我知道了!桂枝在这还有调和营卫的作用。
没错!老爷子笑着答道:
桂枝辛甘而温,解肌发表,外散风寒,在本方中为君药。但你可千万不能认为桂枝只有这作用;
方中还有芍药,酸苦而凉,益阴敛营。其与桂枝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两者共调营卫,是中医里最经典的相须为用。
另外,方中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散邪,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升腾脾胃之气津而益营助卫。
最后,炙甘草甘温而益气和中,既合桂枝“辛甘化阳”以扶卫;又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助营;同时还兼能调和诸药。
方中五药,驱邪扶正,又处处不离营卫,配伍严谨,法中有法。
因此,桂枝汤也被前人誉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可以说,桂枝汤,是中医最值得研究的一首方子。
另外,桂枝汤的用法也十分讲究,你知道有哪些吗?
这个,呃,不是太清楚,孟秋挠挠头,尴尬的回答道。
中药不都是煮着喝吗?孟秋也疑惑了。
桂枝汤就是用水煮,然后一饮而尽吗?老师好像听到了孟秋心中所想。
仲景先师对于桂枝汤的用法是十分讲究的,你先回去找找。
还有,把桂枝汤类方找一找。仲景先师的《伤寒论》有方,但是很多方子都是桂枝汤来的。
最后,老样子。
晚上,孟秋在笔记本中记到:
凡风寒在表,脉浮弱、自汗出者,皆属表虚,宜桂枝汤主之。
名曰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散中寓做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固表中有微汗之道焉。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
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桂枝汤用法: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原来桂枝汤用法还有这么多啊,小伙伴们可看出这用法中的玄机?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