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ldquo桂枝附子汤rdq

桂枝附子汤

出自《伤寒论》,具有祛风温经,助阳化湿之功效。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组成:桂枝(去皮)四两(12g),附子(炮,去皮)三枚(15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以水六升(ml),煮取二升(ml),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功用祛风温经,助阳化湿。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方义:方中附子温壮阳气,驱逐寒湿,与桂枝相用,共同达到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邪的目的;并用两药又加生姜、大枣、甘草;其中生姜与桂枝相用,调和营卫,倍增振奋阳气,驱散寒湿;与附子相和,助阳而散寒,大枣补中益气,与桂姜合用,温阳以补阳。甘草益气补中,与大枣相用,益气助阳,与桂、附、姜相伍,温阳益气补阳,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温阳、助阳、补阳,共奏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功。

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相搏或正虚内寒所致的病证。

临床应用以表阳已虚,风湿内盛,或阳虚内寒所致身体疼烦、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等,苔薄白,脉虚浮而涩为其辨证要点。

常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感冒,汗证;又用于治疗哮喘,肠炎等病证。

加减化裁: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元胡;腰以上痛者,加羌活、川芎;腰以下痛者,加独活、怀牛膝。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证,慎用本方。

《伤寒论方解》:“恶寒发热,四肢掣痛,难以屈伸,厥,或心下悸,或脐下悸。”

附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组成:桂枝(去皮)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g)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出处:《伤寒论》

鉴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和桂枝附子汤,二方药物组成完全相同,但因剂量调配不同,其主治则各有不同。《伤寒内科论》说:“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良方药味完全相同,仅剂量有别,且作用有异,桂枝附子汤用于阳虚肌痹证,故而重用附子三枚即15g,桂枝四两即12g,旨在温阳通经,散寒止痛;

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用于胸阳虚弱之恶寒脉微证,用桂枝三两即9g,附子一枚即5g,旨在温阳散寒,是其别也”

文献摘要:

《伤寒论》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类方》: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但彼桂枝用三两,附子用一枚,以治下后脉促、胸满之症;此桂枝加一两,附子加二枚,以治风湿身疼、脉浮涩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亦异,分两之不可忽如此,义亦精矣。

《注解伤寒论》: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通津液,以和表也。

《伤寒论方解》:加桂、附,是因冲逆、恶寒、身体烦疼、四肢掣痛诸症较重的关系。桂枝、甘草与大枣同用,可以平冲逆,能治心下悸或脐下悸;桂枝、甘草与生姜同用,辛甘发散,能解表而散水气,以防水渍入胃。附子如只用一枚的小剂量,那只是为回阳设;如用到二枚或三枚之多,那便是取其温经止痛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zz/17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