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八篇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这个病人本来是感冒了,医生给他用了发汗的药,发汗过后,病人小腹却有动悸跳动感,这是说明病人因发汗,胃肠津液向体表去了,津液不足了,于是胃肠虚冷了,不能吸收水份,造成水湿停滞,所以才动悸,可以用茯苓把这个水导向小便即可,茯苓是利尿剂。他又说了,病人欲作奔豚,感觉有气欲从小腹往上冲,说明心肾上下津血不足,不得血养,心肾会出现痉挛,会产生气上冲。这个现象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来解决,加强心脏动力,提升血液循环速度,防止气上冲。另外加了大枣,用以补充血中津液。这个方子告诉我们,中医处方方法是针对证状而用药。所以,临床观察上要求仔细,不要把证状疏忽掉。总结一下,奔豚病一般在发病前会有心悸心惊,恐惧胆小的表现。发病原因,此前可能体内有热有炎证,耗散了津血,也可能是生活艰辛,五劳七伤所致,也可能是被医生误治发汗过多造成的。治疗方法,体内有热,五劳七伤造成的占大多数,用奔豚汤,如果是发汗过多造成的,伴有腹部有水动悸的,可以另加茯苓以利尿。其原文说本方证是出现在“发汗后”,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方证可能是由于汗后内环境失衡,左心收缩无力,导致后向性衰竭,发生肝瘀血、肺水肿的结果。从药理作用来看,本方所具有的扶阳镇水的功效就是指在扩张血管、改善循环的基础上,加强利尿效果,减轻心脏前负荷,从而消除肺脏瘀血、水肿的作用。在临床中,的确通过小便的畅利,奔豚气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本方不仅能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即使是奔豚已作见心下悸者,亦能治之。如刘渡舟治疗一患者,患奔豚证,发作时气从少腹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烦不安,胸满憋气,呼吸不利,并见头身汗出。每天发作两三次,小便短少不利,有排尿不尽之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方用茯苓30g、桂枝12g、大枣15枚、炙甘草10g。服用两剂,则小便畅,奔豚气不再发作。其他如诸饮证,若腹挛急、气上冲而脐下动悸者,用之亦多验。茯苓25克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5枚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毫升,纳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一日三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1438.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