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嫩枝。通常于春季削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
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皮或粗枝皮(菌桂亦为肉桂,即今之所指官桂,为桂树粗枝皮或幼树干皮。牡桂亦为肉桂,为桂树主干皮)。
桂心为干皮去表皮者,《本草备要》“去里外皮,当中心者,为桂心”。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
正品
桂枝(药典品)
药材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棕色至红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或点状椭圆形。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0.2-0.4c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
肉桂(药典品)
药材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本品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白色斑纹。内表面暗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层棕色,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两层间有一条黄棕色的浅纹。
《神农本草经》没有桂枝的记载,记载有牡桂及菌桂。
《神农本草经》:“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菌桂,味辛,温。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生山谷。”
《黄帝内经》已有记载“桂”的用法。《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驰纵缓,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伤寒论》所用桂枝(去皮)疑为肉桂(菌桂或牡桂)。《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的方中极少用桂枝,多为桂心,桂心当为肉桂(菌桂或牡桂)去皮者。陈根成教授临床应用桂枝、肉桂的经验,供参考。
桂枝辛、甘,温。
1、发汗解肌,祛风解表。如麻黄汤中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肌,以治疗表寒较重者;桂枝汤中桂枝配芍药祛风解表,调和营卫以治疗中风表证。
2、气薄升浮,温经通脉。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中桂枝温通经脉以治疗肢体麻木。李东垣曰:“桂枝横行手臂,以其为枝也”。后世多以桂枝为引经药,治疗风、痹、痿、厥等证。
3、温通阳气,以助利水化痰。如五苓散中桂枝配伍泽泻、茯苓、白术、猪苓以通阳利水;苓桂术甘汤中桂枝配伍白术、茯苓、甘草以治疗痰饮;栝蒌薤白桂枝汤中桂枝配伍栝蒌、薤白、白酒以治疗胸痹。
4、祛风散寒,通阳消癥。《灵枢?百病始生篇》:“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如桂枝茯苓丸中桂枝配伍茯苓、丹皮、桃仁、芍药以消癥积。
5、祛风散寒,温通心阳。如炙甘草汤中桂枝配伍人参、大枣、阿胶、炙甘草等以治疗心悸、结脉、代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桂枝的用量,必要时可酌加附子以鼓舞阳气。
6、桂枝能平肝,用治奔豚。如桂枝加桂汤以治疗奔豚气。《本草备要》:“木得桂而枯。削桂钉木根,其木即死。”肝属木,桂能平肝。
《伤寒例》曰:“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桂枝辛温,阳热亢盛者慎用。
桂枝常用量:10克。可视病情轻重酌情用量。
肉桂辛、温。
1、下行入肾,温补肾阳。如右归丸中之用肉桂、附子、鹿角胶等温补肾阳。由于肉桂有较好的温补肾阳的作用,肉桂又为治疗长期腰痛必用之药。《证治汇补》:“凡腰痛久不愈,古方多用肉桂者,取其性达下焦,辛温开导也。”古人有“久腰痛必用官桂”之说,如独活寄生汤之用肉桂(桂心)。
2、肉桂通阳祛风,治疗口僻。酒煮肉桂用治面瘫。《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驰纵缓,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孙思邈在《灵枢?经筋》的基础上,把“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治疗“卒口僻”的方法具体化,《备急千金要方?诸风?风懿》记载“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方:酒煮桂取汁,以故布傝病上,正则止。左喎搨右,右喎搨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用酒煮肉桂时,肉桂的浓度以1%为妥。对肉桂过敏者,慎用。
3、肉桂纯阳,温通之力较强,久痹久痛多为阳气不足、风寒湿痹阻所致,可配伍肉桂或桂枝治疗以助温阳之效,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独活寄生汤等。
4、肉桂温补命门之火,养精神,和颜色。可以作为美容之品,久服可使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神农本草经》记载:“菌桂,……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
5、肉桂和桂枝与酒同煎,可以增强其疗效。如瓜蒌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等治疗胸痹心悸。
6、肉桂为百药使,能引气药入气分,引血药入血分。补气补血之剂宜加肉桂增强补气补血药的作用,如十全大补汤中之用肉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如参、归、术、熟地、枸杞、杜仲、牛膝之属是也。凡此通经之法,若乎尽矣,然虚实之异尤当察焉。盖通实者,各从其类。使无实邪,而妄用通药,则必伤元气,反为害矣。通虚者,则或阴或阳,尤当知其要也。如参所以补气,而气盛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阳;归地所以补精血,而阴虚之极者,非桂附之引,亦不能复无根之生气。寒邪在经,而客强主弱,非桂附之勇则血脉不行,寒邪不去。痰湿在中而土寒水泛者,非姜附之暖,则脾肾不健,痰湿不除。此通经之法,大都实者可用寒凉,虚者必宜温热也。”
肉桂常用量:1-3克。可视病情轻重酌情用量。
(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