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的药材有肉桂和桂枝二种,都是常用中药,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在历代本草中由于药材演变复杂,名称较多,概念不清,因此,在认识上产生了很多混乱现象,有加以进一步考证的必要。通过借鉴与参考,今天与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肉桂和桂枝的不同药用功效。
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只有桂枝一药,药材尚未分化,功效主治当然也没有区分,既用于发表(如桂枝汤),又用于温补肾阳(如肾气丸)。晋唐时期,如《小品方》、《千金要方》等还是一脉相承,同用不分。到宋代随着桂枝逐步取用细嫩枝条,桂枝和肉桂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明确区分。所以许叔微在《伤寒发微论·论桂枝肉桂》(约于公元年成书)中说:“肉桂厚实,治五脏用之者,取其镇重也;桂枝轻扬,治伤寒用之者,取其发散也。今人例用之,是以见功寡”。提出桂枝、肉桂功效不同,不能等同使用。
肉桂和桂枝虽同属于肉桂树的产物,但在中药里,由于各自的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能主治与临床应用也不尽相同,故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肉桂,是指将其树皮去除最外层栓皮后的树干皮,即是桂树的老皮,中医将其形象称为“肉桂”。而桂枝入药,则仅取其带木质心的嫩枝。中医认为,二者虽均味辛、甘,均能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均可治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以及经寒血滞引起的痛经、经闭、月经不调等证。但两者的药性是有区别的,也就是温阳的力量依次递增。
桂枝性轻而走上,肉桂性沉而入下,所以在治疗上感风寒时易用桂枝,治疗中下焦寒症取肉桂性沉而入肝肾。
肉桂性热,归心、肝、肾、脾经,力强而功专走里,宜用于治阳衰与里寒重症,补命门火、治寒疝腹痛等症。而桂枝则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力缓而既走表又走里,治阳衰与里寒轻症宜用,又能发汗解表,治风寒感冒有汗或无汗。(一般治感冒用桂枝而不是肉桂)另外,肉桂与桂皮一样,也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卤料调味,但因其味辛性热,极易伤阴助火,故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内热上火、痰热咳嗽、风热感冒、血热出血及妇女经期量多者切忌服用,以免引发新疾或加重病情。简单归纳如下:共同点:辛甘性热,助阳散寒、温经通脉、止痛,脘腹冷痛、风寒湿痹、阳虚水肿、痰饮、胸痹,以及经寒血滞之痛经、经闭。性能区别:肉桂为树干之皮,力强而功专走里。桂枝为树之嫩枝,力缓而走表。
长按指纹识别区,选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