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到底用白芍还是赤芍

白癜风医院杭州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214/5116381.html

桂枝汤到底用白芍还是赤芍?

马亨道。庚戌春,病发热、头疼、鼻鸣、恶心、自汗、恶风,宛然桂枝证也。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市无芍药。自指圃园。采芍药以利剂。一医曰:“此赤芍药耳。安可用也?”予曰:"此正当用。"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仲景桂枝加减法十有九证,但云芍药,《圣惠方》皆称赤芍药。《孙尚药方》皆曰白芍药,《圣惠方》太宗朝翰林王怀隐编集,孙兆为国朝医师,不应如此背戾,然赤者利白者补,予尝以此难名医,皆愕然失措。谨案:《神农本草》称:“芍药主邪气腹痛,利小便,通顺血脉,利膀胱大小肠,时行寒热。”则全是赤芍药也;又桂枝第九证云:“微寒者去赤芍药”,盖惧芍药之寒也,惟芍药甘草汤一证云白芍药,谓其两胫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药以补,非此时也。《素问》云:“涩者阳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脉涩,身热无汗,盖邪中阴气,故阳有余,非麻黄不能发散,中风脉滑,多汗身寒,盖邪中阳,故阴有余,非赤芍药不能刮其阴邪,然则桂枝用芍药赤者明矣,当参《百证歌》。

许氏认为桂枝汤证为阴气有余,需要赤芍破阴结。

拖长阅读

芍药

芍药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胆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痛(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瘀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痛;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 ,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庵、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现代本草求真》芍药节选

本品为毛茛(gen)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芍药花是一种美丽的观赏花,被人们誉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为“十大名花”之一。芍药花被称为“五月花神”,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除了芍药花,芍药本身是一味中医非常重要的药材,同时白芍也是传统“浙八味”中的一味。

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曰:“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名医别录》则记载为“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铤。生中岳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此两本虽对于芍药的记载在功效上几乎相同,只是在有无毒性方面略有差别。在《伤寒论》中对于芍药是一味运用相当多的重要药材,如中医必读的桂枝汤、真武汤、芍药甘草汤等。

南北朝陶弘景所编著的《本草经集注》中首次将芍药分为两种。原文如下:“今出白山、蒋山、茅山 ,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说明当时已有赤、白两种芍药的说法。

宋代的《开宝本草》中直接指出芍药有赤白两种,曰:“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同朝代的《嘉佑本草》记述曰:“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是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同时期苏颂的《本草图经》引用《正元广利方》:治妇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取白芍药三大两,并干姜半大两,细锉,熬令黄,捣下筛,空肚和饮汁,服二钱匕,日再,佳。又金创血不止而痛者,亦单捣白芍药,末敷上,即止,良验。”从这三本宋代本草书籍来看,赤芍与白芍在临床的运用上开始出现了区别。

明代对于赤白芍的应用更是详细和理论,如陈嘉谟的《本草蒙筌》“赤白因异,制治亦殊。赤芍药色应南方,能泻能散,生用正宜;白芍药色应西方,能补能收,酒炒才妙。(若补阴,洒浸日曝,勿见火。)赤利小便去热,消痈肿破积坚,主火盛眼疼要药;白和血脉缓中,固腠理止泻痢,为血虚腹痛捷方。”而《滇南本草》首次将芍药分成白芍和赤芍来分别记录,曰:“白芍味酸微甘,性微寒。主泻脾热,止腹痛,止水泄,收肝气逆痛,调养心肝脾经血,舒肝降气,止肝气痛。而赤芍,味酸、微辛,性寒。泄脾火,降气行血,破瘀血,散血块,止腹痛,散血热,攻痈疽,治疥癞疮。”《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从明朝开始赤芍和白芍的功效开始明确分开。

自明朝以后白芍和赤芍的功效和应用基本确立,后世也多采纳白芍多用于补益,止痛,而赤芍多入血分的说法。

汉代之前的芍药指的到底是白芍还是赤芍?据本书考证汉代之前并无赤白芍之分。在《本草经集注》中才开始将其芍药分为两种,至此之后本草书籍多开始对赤芍和白芍加以区别。在《药材资料汇编》中提及的文献名还有金芍药、吐锦、冠芳、殿春客、艳友、余容等,这些在现代很少用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上海习惯上将“芍药”默认为“白芍”,这是地域性的习惯叫法。笔者在年云南支边行医期间,医院对于“芍药”这个称谓不默认为白芍,需要明确写明是“赤芍”还是“白芍”,可供同行参考。

芍药是中医的一味主药,在被称为方书之祖的《伤寒论》中使用频繁,最 的就是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解肌,芍药敛阴,一散一收,一温一寒,有调和营卫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方也。”芍药能缓急止痛在《伤寒论》中已有记述,小柴胡汤证如遇腹中痛,仲景是去黄芩而加芍药以止痛的,同样用于缓急止痛的还有芍药甘草汤。只是《伤寒论》中的芍药到底是用的白芍还是赤芍,目前尚无定论,根据笔者考证认为 的可能为张仲景当时是赤白芍混用的。

白芍与柴胡配伍也较为常见,此配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逍遥散。肝喜条达,以白芍之酸敛养血柔肝,柴胡之辛散补肝,二药配伍,刚柔相济,白芍能防治柴胡的辛散太过的弊端。白芍、柴胡配伍其功效主要为疏肝和血,如果临床上遇到少阳证有寒热者,配赤芍更为适宜。

赤芍主要功效为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仙方活命饮”中配赤芍就兼顾了清热凉血和散瘀止痛的两个功效。“补阳还五汤”和“少腹逐瘀汤”则偏向于运用赤芍散瘀活血的功效。笔者临床上喜用赤芍治疗眼睛血丝严重的病人,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白芍和赤芍在临床上也会成为一组对药出现,一般多治疗妇人月经不调,经闭诸症,胸胁疼痛,腹痛坚硬诸症,同时对血分有热,低烧不退者效果较好。

《中国药典》版已经将赤芍和白芍分开记述为两种药材,虽都为毛茛科植物,但其中赤芍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癥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而白芍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因此我们在使用的时候,特别是运用古方的时候需要注意鉴别其功效加以灵活运用。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伤寒九十论》《张锡纯药解》《现代本草求真》

作者/许叔微、张锡纯等,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165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