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熬大枣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其实就是小柴胡汤的加减,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少了甘草多了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和铅丹,尾台榕堂在《类聚方广义》中认为原方应该加上甘草,这样既保证了小柴胡汤原方的组方架构,同时又暗含了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汤的方基。
原文中的“胸满”强调的不仅仅是病位,更是一种病机,可能是少阳枢机不利导致的“胸胁苦满”,也有可能是心部于表的阳气虚损导致的“脉促胸满”。“小便不利”很关键,把它和桂枝、茯苓联系起来,在这里强调的可能是水饮为患。刚刚也讲过,情志病与瘀血、水毒的关系最为密切。桂枝温阳化气,促进心血循环,茯苓利水渗湿,二者一动一静,相辅相成。“谵语”可能是阳明腑实导致的,所以方中加了大黄以通腑泻热。“一身尽重”说明患者的三焦焦膜可能是有湿浊的,“不可转侧”强调的是少阳经循行出现了气机阻滞。黄煌老师把少阳经的循行称之为“柴胡带”,在这附近出现异常考虑有用到柴胡剂的机会,诸如坐骨神经痛、银屑病、带状疱疹、耳鸣、红眼病、腮腺炎、偏头痛、颈椎病、瘰疬、失荣、肩周炎、肝炎等,范围可以说是很广的。
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症状,之前在姚梅龄的中医症状鉴别课里接触过——侧卧则上半身汗处,是由于水饮阴邪流注腠理,郁而化热,进而引起气机升降调达失常所导致的汗出偏沮。这种情况也曾经出现在我们学院级的一位小师弟身上,侧卧则明显,仰卧则无异常,同时伴有比较频繁的梦遗。由于疾病的特殊性,使我不自觉地想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一条,我对此的思考是少阳区块夹湿夹郁合太阳经气不利,当时处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去大黄、黄芩、铅丹合麻杏薏甘汤而治愈。
原方中的铅丹我们现在临床上很少会用到,因为本身有毒,现代药理已经认识到铅对骨髓造血有抑制作用,如果患者贫血更应该慎用。牡蛎在临床上常用,可以软坚散结、潜阳宁神。它本身生活在海底,聚沉的力量很强,可以引能量下行。“定水澄清,心珠自现”,这句话放到这里我觉得很贴切。牡蛎本身的药魂集中作用于海底轮,适用于牡蛎指征的患者也大多缺乏安全感而又极度敏感,生殖系也会相应出现能量上的不平衡,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恐伤肾”吧!18世纪的意大利情圣——贾科莫·卡萨诺瓦,自称一生中有个情人,其中不乏叶卡捷琳娜大帝这种显赫人物。据说卡萨诺瓦为了维持自己的性能力,每天要吃40个生蚝。
大家注意一下牡蛎后边的“熬”字,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认为是“炒”的意思,这样可以起到去腥的作用。我们现在中药里用的牡蛎都是牡蛎壳,而在原文中,到底用的是全牡蛎还是牡蛎壳,要打一个问号。比如桂枝,仲景会注上“去皮”二字,同样是牡蛎,仲景却没有注明“去皮”还是“去肉”。所以这里我大胆地认为仲景用的很有可能是带壳鲜牡蛎(都说牡蛎潜阳,是不是都潜到肉里去了),高温熬制后取汤入药,味道肯定不太好接受,我在临床上没有具体用过,仅供同道们参考。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耕读录》,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内容简介
《伤寒耕读录》主要以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为基础和研究对象,并结合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扁鹊班授课讲稿笔录,以随笔、问答纪实与选摘的形式撰为四编医学小品与短文荟萃,分为两部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张耕铭,男。曾经用半年时间系统学习过意识领域界Einstein,超个人心理学大师KenWilber的AQAL整合生命实践,对于其中医的学习与探索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学术上尊法仲景,喜用、活用经方,涉猎广泛。临床尤其擅于灵活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以及内经反治法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疾病。
个人学术创作方面,著有《伤寒亦婆娑》《伤寒耕读录》,校注中医古籍《医经解惑论》《伤寒杂病论类编》两部。另有TheOutlineofPrecancerousInterventionandCoreTechnicalUnitSupportforTCMImmunotherapy--TheEnlightenmentofShanghanLuntoModernClinicalMedicine及《伤寒唵呓——六经讲习手札》目前尚未公开。课余时间,在中国中医药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个人座右铭:心外求法,皆是歪道;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转自耕铭医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