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大青龙汤

生姜擦白癜风有效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30801/4230600.html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

麻黄六两(去节) 18g中药小故事——麻黄

桂枝二两(去皮) 6g中药小故事——桂枝

甘草二两(炙) 6g中药小故事——甘草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9g中药小故事——杏仁

生姜三两(切)9g中药小故事——生姜

大枣十枚(擘) 中药小故事——大枣

石膏如鸡子大(碎)30g中药小故事——石膏

上七味,以水毫升,先煮麻黄,减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毫升,去滓,温服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二两桂甘三两姜,

膏如鸡子六麻黄,

枣枚十二五十杏,

无汗烦而且躁方。

(对于枣和杏仁,不同的书籍中,剂量稍有出入。)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8条是论大青龙汤的脉证与禁忌,39条重申其义。太阳中风,脉本应浮缓而言脉浮紧;太阳伤寒,脉本应浮紧而言浮缓,这是说例外的情况,即指特殊性而言。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仅是程度之差别。意思是说中风与伤寒都可以形成大青龙汤证,不管中风还是伤寒,脉浮紧还是浮缓,只要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就是大青龙汤证。

其成因是由寒邪实于表,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热邪郁于里,故烦躁,表里俱实,故用大青龙汤发之。“发之”寓有发汗峻剂之义。脉微弱,是阳虚于里的征象,如发其汗,阳气可因过度发散而更加减弱;汗出恶风,其表本虚,再发其汗,更虚其表,两者误治都可最终导致大汗亡阳,引起厥逆、筋惕肉瞤的逆证。因此这两项指标都是大青龙汤的禁忌证。

少阴证是阳气严重减损的证候,但因少阴证也有身重、烦躁等症状,可能混淆,故条文中特别指出,必须无少阴证才能使用大青龙汤。

主症:恶寒,发热,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紧。

副症:喘咳而渴,喜热饮。

大青龙证的特点是恶寒显著,热势壮盛,头身疼痛剧烈,烦躁不安,无汗,肌肤干燥,脉浮紧有力,舌红苔白或黄,多兼口渴但喜热饮,有的可有咳喘。本证和许多证候相似,需仔细鉴别。

1.大青龙汤证与麻黄汤证的鉴别:前者不汗出而烦躁,后者无烦躁;前者大都口渴喜热饮,后者口不渴;前者喘咳是或然证而不是主证,“无汗而喘”则是后者的主证。

2.大青龙汤证与麻杏石甘汤证的鉴别:前者无汗或喘而高热,后者“汗出而喘”无大热;前者以解表发汗为主,清里热为佐,后者清里热为主,解表为佐。

3.大青龙汤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鉴别:前者表寒里热之程度较重,后者较轻;前者发汗清热力较强,后者较弱。

4.大青龙汤证与越婢汤证的鉴别:两者都有身重、恶寒发热、烦渴等症,但前者来势急,证情重,无汗,恶寒显著,烦躁剧烈,服药后汗多;后者来势缓,证情略轻,有汗,恶寒不显著,烦躁轻,小便不利,水肿,大便不畅,服药后汗出不多,但利尿之力却显著;前者多见于外感高热证,后者多见于病势较缓的有表里证的全身性水肿实证。

5.大青龙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由于两者均有烦躁、口渴、高热故应注意区别,其要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纯属阳明里证,无表证,脉洪大,大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大渴引饮,喜冷饮,汗愈出而烦躁愈甚,甚至譫语,津液有迅速减损之势。

6.大青龙汤证与少阴证:由于两者均有身重、烦躁等症,故条文中提出要特别加以区别。少阴之身重绵绵无缓解时间,其烦躁属虚阳浮越所致,必兼吐利,厥逆,脉细微欲绝,以及唇淡面苍白,语声低沉,爪甲青白,但欲寐等,可资鉴别。

表寒里热,营卫俱实。

寒邪属阴,外束肤表,故在表,阴大于阳,优势的营阴的凝聚性、静性,引起恶寒、无汗、身疼痛等症。卫阳不得外散,而郁于里,故在里阴小于阳,优势的阳的升温性、动性引起烦躁、口渴等症,如阳热迫于肺,则可出现咳喘。本证阴阳都是在极度增强的基础上的失调,故称营卫俱实,属于整体反应性和局部层次共同构成的证候。

本方即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但本方之麻黄用量较麻黄汤增加一倍,其辛温升散之性,既可增强在表之卫阳的升散性、动性,又可降低营阴的凝聚性、静性,又得桂枝、生姜之辛温以协同,则其升散性更强,故为发汗峻剂,使在表之寒邪,内郁之阳热,均由发散而外解,则恶寒、发热、身痛可除。

石膏寒凉,直接降低在里之阳的升温性、动性,则烦躁、口渴可除。

杏仁苦温,苦则能降,温则能升,一升一降以开宣肺经之郁滞。

甘草、大枣滋养营阴,使之热清而阴不伤。

如此则内郁之阳热,在表之寒邪,通过升散而从表解,清降而从里除,故奏效迅速,常如桴之相应。

诚如前述,本证之阴阳失调,是阴阳都极度增强的基础上的失调,故称营卫俱实证,本方是针对这样的证候而设。如阴阳属减弱性失调,则本方绝不能用,用之有大汗亡阳之变,古今医家均谆谆告诫,兹不赘述。但须指出,本证属增强性阴阳失调,而对优势之阳反大力增强其升散性、动性,使之通过发散而达到减弱的目的,此种调节阴阳的手段,一般只适应于无汗之表证、实证,对里证虚证绝非所宜。

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桂枝汤

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伤寒论——麻黄汤

伤寒论——太阳病三个表郁轻症方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伤寒论——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四逆汤

伤寒论——葛根汤

伤寒论——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汤

伤寒论——小柴胡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209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