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胸痛口中咸,你还敢用麻黄么

导读:麻黄说是治咳神药一点也不夸张,临床上多用于寒性咳嗽,常用方剂如小青龙汤、三拗汤、射干麻黄汤等等,但有肾阳虚的寒性咳嗽是禁用麻黄的,张仲景曾言"麻黄发其阳",阳虚再用麻黄,只会使阳更虚,而致病更重。

今天患者女儿来看病,告知其妈妈咳嗽好了,吃一包就好转,4包吃完就痊愈了,我便翻了下病例,一看这个病有意思,肾虚寒饮上逆,用的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加味,惊叹其疗效,加之此种咳嗽病症较为少见,一时兴起,便随手记下。

病情资料

患者庹某,65岁,咳嗽,伴胸骨痛,微恶风寒,流眼泪,口中咸,舌暗红苔白腻。两寸关浮弦略紧,尺沉。

辨证分析

两寸关浮弦略紧说明有寒饮,且邪居中上焦;微恶寒、流泪是风寒在表;望舌知有痰饮;尺沉说明肾虚,仅胸痛一证较难推测何种病因病机,气滞血瘀寒凝等均会引起,但结合口咸则寒饮的几率 。

中医而言,酸、苦、甘、辛、咸对应肝、心、脾、肺、肾。口咸就是肾出了问题,中医说肾的问题,是一种气化的问题,而不是百姓想的肾衰啊,肾炎啊,他去抽血化验多是正常,这是对于疾病认识的中西医差异。中医善调气。

这个口咸就是肾阳虚,肾不主水,寒饮上逆所致,胸痛也是寒饮聚于胸中导致气结,不通而痛。此时当温化寒饮,即使寸关浮弦略紧,但也不能用麻黄,这时可以苏叶生姜代替麻黄。

处方与疗效

茯苓、干姜、细辛、五味子、甘草、苏叶、生姜、半夏、杏仁、桔梗、僵蚕

1剂咳减,4剂咳嗽、胸痛、流泪、微恶风寒除、口咸大减。

说明与发挥

治病思路来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

37.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即苓甘五味姜辛汤。

39.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即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咳逆倚息不得卧者,固然小青龙汤主之,解表散寒,温化里饮。但需注意用小青龙脉为浮弦或浮紧,脉沉则不能服,服之则逆。正如仲景所言:“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如果“尺中迟”,尺沉弱,素体阴血不足,你就不太好轻易的用辛温峻发其汗的麻黄汤,因为他“营气不足,血少故也”。这就是麻黄汤的禁忌症,即使你所有的症状都符合麻黄汤,但是有一个尺脉沉弱,整个脉迟的话,你就不太好选用麻黄汤。发表,你或者用轻点麻黄,或者用点羌活,里面还要加点生地、当归,参考一下加减葳蕤汤,参考一下人参新加汤,那个基础上用轻点麻黄,桂枝稍微也用轻一点,用点羌活、防风、独活就更好一点。

麻黄者发其阳,会进一步耗伤阳气,当这个病人水饮去,呕吐止,出现身上水肿的时候,本应麻黄杏仁同用,恢复肺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仲景却弃麻黄而不用,其机理正在于此。

其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从35条到39条张仲景都是在论述同一个病人的病情转归和治疗。这个患者咳嗽,不能平卧,常法就是小青龙汤,结果吃了后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冲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这些症状都是肾阳不足的表现,本就下元空虚,再用麻黄细辛强拔肾气,自然进一步耗损阳气阴津,所以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龙火不能潜于下焦,阳浮于外,则表现出气冲小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若面红为阳明热盛,则如40条“若面热如醉者,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这里仲景也在提示我们,服用小青龙有两种转归,一种是阳更虚,甚则出现戴阳证,另一种就是转向阳明。

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卫气出下焦”,下焦阳虚,太阳之藩篱自然不能固秘,所以时自冒者是也。所以张仲景不再用小青龙,改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先安肾气,五味子收敛肾气,桂枝又是平冲降逆的要药。

服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后,冲气上逆减轻,反而更咳嗽,而且胸满闷,这是水饮重的缘故,仲景再加干姜细辛温化水饮,治其饮邪迫肺导致的咳满,冲气上逆不显,故去桂枝。

服用干姜细辛化饮药后确实咳满即止,但又出现更渴,且冲气复发,仲景说这是因为干姜细辛虽是化饮良药,但为热药,易动肾气,所以如此。

从《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即可看出叶天士深谙仲景之道,化裁青龙法可谓独具匠心。这里就不再展开,大家可自行翻阅。

曾庆荣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232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