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

1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本当汗出而不汗出,在表的病,法当发其汗,但以何方发汗,自当辨证。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谓二方均有发汗祛水的作用,可依证选用二方中的一方治之。

<注>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包括在肌表流滞的水饮,《伤寒论》中说“当汗出而不汗出”,如此所致的为证表现,属于表证,其治则当发其汗。但是该用哪个方剂来发汗,自当辨证、选择适证的发汗方剂才行。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二方就发汗、祛在表的水气来讲,它们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两方的适应证是截然不同的,不是说治溢饮这两个方子随便哪一个都可以用。

大青龙汤“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太阳证备,但它更有“不汗出而烦躁”,口舌干燥甚至渴,因表实得厉害其恶寒重,水分充斥脉内所以脉浮紧,这是表邪兼有里热,所以它用石膏(参考《伤寒论》38条);若“脉浮缓,身不痛”,则它就有了另外的为证表现,“但重,乍有轻时”(参考《伤寒论》39条),这是水气充盈于脉外,只是身重但还未到身肿的程度。其实大青龙汤中包含了越婢汤,可以把它看作越婢汤与麻*汤的合方,越婢汤是治汗出的,其证有“续自汗出”(连续不断地出汗),可是其人又无汗(当汗出而不汗出),所以它加了麻*汤。溢饮若有符合这样机制的适应证,则以大青龙汤发之。大青龙汤证表实比麻*汤恶寒重,因麻*用量大,虽有石膏它也出汗。

小青龙汤证也有外邪,亦当有身痛、发热恶寒等,但“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心下有水气即胃有停饮,水被激动而干呕或噎,水热上迫于肺而咳或喘,但它没有口干舌燥、口渴、烦躁的里热表现,它主要治水气上支的咳喘,所以用麻*量较小,而加祛痰下气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等药物,这个方子偏温,有里热不能用它(有热也可加石膏,属于变治之法)。

2

大青龙汤方

麻*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方解>青龙者,水之主,因其大发汗而比兴之。方证恶寒重,必重用麻*才有效。本方包括麻*汤和桂枝去芍药汤,加石膏,亦可看作麻*汤与越婢汤的合方。生石膏在此专为里热烦躁而设。麻*的发汗作用完全依配伍情况而定:合桂枝发汗,合生石膏止汗,合茯苓、白术则减其发汗力量。本方同时伍桂枝、石膏,但因其比例关系,发汗作用大于止汗作用,故发汗。在越婢汤中,麻*量虽不少,石膏量更大,所以反而止汗。

本方虽大发汗,发汗之法应注意以“取微似汗”者佳,不可令大汗淋漓而产生变证。整个汗法的运用亦是如此,必须适时适度,配伍精当方可,以保护津液为 要义。若一见有效则反复使用,过度使用,祸变立至矣,不可不慎。

3

小青龙汤方

麻*(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五味子酸温(五味具备,酸咸居多),为滋补收敛祛痰药。敛肺滋肾,固精止汗,祛水饮,治咳逆而冒者。细辛辛温,为麻醉、镇痛药。用于阴证之蓄饮停水,咳逆上气,头疼胁痛,风湿痹痛。小量用镇咳,大量用致吐。本方解表以麻*汤为基础,麻*、桂枝、甘草辛甘发散以治外邪。五味子、白芍酸性收敛以治咳,伍以半夏降逆下气,合细辛、干姜温化寒饮。五味子收敛,本不宜用在发汗剂中,今以干姜、细辛制酸敛而协同化饮。诸药同用,则表解饮散,热咳俱止。谚云:“欲想痰饮退,必用姜辛味。”可助记忆。

<按>小青龙汤治外邪内饮之剂,用之得当,效如桴鼓。外邪(发热,表不解)、内饮(咳、喘、呕、噎、小便不利等)是辨证的要点。本方偏温,口干多热者不可用,烦热者可加生石膏。

helile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enzhoujk.com/afhgx/233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10186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