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大家奉上了我们团队做的视频。其实这是五味推出的一个新栏目《每天一个方剂》。我们希望以唯美的画面,把传统古老的中医智慧,用年轻人可接受的方式讲出来。
邀请赵五味老师主讲,中国风有设计感的画面,加上古琴旷远、温暖的声音,去接近中医的本质特点。也许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是一群挚爱中医的小伙伴,希望做出 中医特点的作品,也欢迎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虫草不才,但学医数载,有什么不舒服,求助的 不是西医,而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医学。
有一次连续加班,可能是回家受凉,第二天烧起来,头痛身重,出虚汗,突然想起,这不就是“啬啬而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的症状吗?一把自己的脉,还真是“浮缓”。基本确定了“外感风寒表虚证”,便请人去抓药。
煎药时,不一会儿,桂枝的香味就飘出来了。熬好后热服,有点辣,但更大的感觉是甜。大枣、干姜都是甜的。喝了之后,开始没有什么汗,捂上被子以后,汗出得很清爽。和运动出汗,或者病态的滋腻不一样。
服完药喝白米粥,除了咸菜没敢乱吃。喝的时候感觉挺舒服的,排气特别多,然后蒙上被子睡觉。
当时是午后,傍晚时醒来,身上一层汗,但烧已退,虽然头还是有一点点晕,但身上有力多了。隔天一早,便精神如常。
从服药到恢复,不过短短数小时。谁说中医见效慢?只有对症,一点都不慢好么?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 方、群方之首,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 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即便在那个年代,医圣的医嘱写得也是非常详细啊。
首先,“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桂枝汤以后,要趁热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振奋胃气,补充汗源。
然后,捂上上被子发汗。
这里注意,出的汗一定是微汗,切不大汗淋漓。
,中病即止。就是说药不必全喝完,病好了就不用再服了。
中医总强调“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但凡用药不可一刀切,以上一段极其重要的话,是针对这个病,这个方给的医嘱。如果老老实实按照医圣的话去做,退热效果一定非常好。
有人说中药用量乃不传之密。同样是《伤寒论》当的方子,组成和桂枝汤一模一样,但是 的区别是剂量不同,产生的效果,对应证完全不同。
这个方子叫做桂枝加桂汤。桂枝15g、芍药9g、生姜9g、大枣6g、炙甘草6g
和桂枝汤相比(桂枝9克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3g大枣6g),桂枝加桂汤当中的桂枝使用剂量已经超出了一般使用范围,高达15g之多。此时的方子已经不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了,而是用于治疗奔豚证了。
奔豚证是什么呢?这种病证是由于心阳虚弱,肾中寒水上凌于心导致的,这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为自觉小腹有一股气窜,自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部位,严重的甚至抵达咽喉部,发作时难受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因发作时,这种上冲顶肝抬肺的感觉就如同有小猪乱撞一般,所以叫做奔豚。在这里的桂枝起到的作用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还有一个方子,叫小建中汤。
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芍药加倍,加了一味胶饴,也叫麦芽糖。这个是补虚 方,临床常用于虚寒腹痛等疾病。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
从今天起,冬虫or夏草将持续为大家奉上优质、有趣的中医内容。敬请期待!
▍版权声明:
○本文视频由五味中医编辑团队制作,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文中所涉及中医理论及具体中药方剂为编者个人观点,用以学习交流而不可做为临床依据,谢谢。
冬虫or夏草喜欢就让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