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与“阳明”——“合病”
话说“太阳”为一身之表,伤寒邪气伤人必开始与“表”,若是正气不虚能够胜邪,那么邪气就自然从汗而出得解,所正气虚弱不能抵抗邪气进攻,邪气长驱直入,此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变证”,这里所谓的“合病”其实就是“表证”未罢的同时又出现了“阳明证”……
为什么会出现“合病”呢?我们说人体驱邪实际上是靠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然而其实“正气”的本质其实就是“津液”,以“表证”而言,我们看到无论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二者最终病愈的转折其实都是“汗”,得“正汗”出,病才能得解!而这里出现的“合病”其实就是“津液”的不足引发的异常病理状态!
“喘”而“胸满”
参考第35条的“麻黄汤”,我们进行上下文对照后有理由相信其实第36条的“喘”也是“寒”引发的,更进一步说就是“太阳伤寒表实证”,这时候其实患者身体中“津液”是不虚的,只不过是受到了“伤寒”性质(寒凝)的制约,人体不能顺利的通过“汗解”来去除邪气进而引发的一种病机状态,打个比方一个人要去推动两个人才能推得动的物体, 的办法并不是让这个人增强体魄,而是找来另一个人帮他,这里“麻黄汤”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那为什么会出现“胸满”呢?笔者认为这个“胸满”与外邪闭塞体表引发的“肺气不降”引发“喘”有一定关系外,其实 的因素还是在于“阳明病”,我们知道“阳明病”的本质是“津液”亏虚引发“胃中”津液亏少进产生的“腑气”不降,我们知道“六腑”实际上是以“通降”为顺,这时因为体表“津液”受寒后不能正常转输至“胃中”,“胃中”津液暂时亏少进而产生了“阳明病”,“腑气”不降阻碍“胸中”清阳的发升便产生“胸满”,这个“满”应该是“浊阴”不散引发的,而“除满”并不要去“泻实”,而要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驱除表寒”,正气得“麻黄汤”相助发挥驱邪能力,“寒邪”得解,“津液”得以正常输布,胃中亏少的津液得到补充,那自然而然的会使“胃家实”得到改善,以后浊阴得降,清阳得升,故病愈!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欢迎转发!)
仁心仁术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