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粥”,很多人应该非常熟悉。他们应该早上吃早餐,喝一碗热粥暖胃,胃口不好,甚至生病或慢性病时喝点热粥补充元气。
所以“粥”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我们的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粥的好处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介绍了。粥浆入胃,可解气,“虚者必活”;发汗祛寒,“真人会活”。
在中医中,针对疾病的取息法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场景,就是服药后喝点热粥,帮助药物发挥药效。
吃药后喝粥有个专业名称,叫“抿粥”。
尤其是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桂枝汤第一次煎药就提到了服药后的“盖”和“啜粥”,可以帮助方剂发挥更强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要喝粥?其实这个方法有这四个优点。
第一,增加药物的效力,帮助邪恶走出去。
说起来《伤寒论》,这种方法最经典的配方是桂枝汤,“啜一升热粥助药”。
吃热粥可以增加汗液来源,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金匮要略》在瓜蒌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中用此法。
这种喝热粥的方法的目的是滋养谷物和壮阳。
同时加强发汗解表的能力,以调和体内camp与健康的平衡,使侵入体内的邪气显露表证。
比如三味为白粉,方子以巴豆为主,温补体内寒气,化饮逐水,啜热粥“下利”。
豆具有“凉得慢,热得快”的特点。吃热粥可以助泻祛邪。
所以,以上四种喝粥的方子,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药效,祛邪。
第二,限制药性,保护胃气。
既然喝热粥可以增强某些药物的药效,也可以制约药物的某些特性。
例如,对于寒实证,将使用三五百散进行治疗。其实巴豆遇到热之后会增强求水求利的效果。如果控制不好,就会造成腹泻过度,最后伤到我们的胃气。
因此在三物白散的使用方法中还提到了,如果泻下过度,则进冷粥,可以减缓巴豆的泻下速度。
中药里面有很多的药物具有苦寒的药性,苦寒太过会导致胃气受损。
所以一些医家会用辛温的中药制约苦寒,还有一些医家就会用摄入热粥的方式,保养胃气。
三、健脾益胃,养阴生津
很多人都知道,喝粥可以养护我们的脾胃。
因为粥类大多比较稀软,有助于我们的消化,而且粥中含有很多的水分,同时也起到了补充津液的作用。
其中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也是在喝下汤药后,服用热粥,不仅是为了增强药物的药效。
因为桂枝汤证的发病原因是体内的卫强营弱,啜热稀粥可以养护胃气,补充阴液,起到益阴生津、培补汗源的目的。
四、温阳散寒,建立中州
说起“建立中州”就不得不提《金匮要略》中的大建中汤了,大建中汤可以治疗和缓解脾虚寒盛等症状,借助粥的热力,能够补益脾气,暖胃驱寒,建立中州。
除此,理中丸证就是因为中焦阳虚,寒湿内阻,患者大多呕吐腹痛。
而且寒邪较重,如果兼有腹满的症状,理中丸去掉白术加上附子,服药之后可以饮热,既可以温胃散寒,又可以保护脾胃。
医圣张仲景提倡的啜粥之法,对于我们现在的临床治疗依然有着很大的作用。
但我们需要记住的是,中医素来强调的“有是证用是药”,只有在需要“啜粥”的时候,才能喝粥。
而有些病症的方药使用中,明确的指出了“不须啜粥”的情况,比如麻黄汤。
因此,对于药后啜粥这种将息方法,需要灵活运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