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尤荣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王楚卿,世居苍南县龙港镇江山社区九板桥村。生于年8月,卒于年11月,享年64岁。世业中医小儿科,一生专勤,学有所长,医有口碑,是苍南江南垟著名的小儿科中医师。业医者知道,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这是一;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无常,靠望诊了解病情也有困难,这是二;小儿不能言语,言语亦未足取信,凭问诊了解病情更难这是三;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用药稍有不当,就足使病情复杂化,这是四。因此,王楚卿在行医过程中,也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遍访名师,一边临证,一边勤读中医经典。王楚卿师从江南名医徐润之,精勤好学,一生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汤头歌》、《小儿药证真诀》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和《小儿药证真诀》,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一边临症,一边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临床经验日益精进,小儿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辨证施治,药到病除。一次,平阳名宿王理孚先生(~)之子高烧不退,病情危笃,奄奄一息。虽经多方诊治,均无见效,反而病情益发沉重,危在旦夕。此时,王理孚先生想起同乡医术高明的王楚卿医师,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情,连夜从苍南县城赶往乡下,延请王楚卿医师诊治。王楚卿详细诊视后说:“脉轻按即得,浮泛于皮肤之表,举之则泛泛流利,按之则稍减而不空,是为浮脉,乃外邪入侵肌表,另浮而无力,为虚热、寒症。脉象集中在左寸关,这是受了寒气所以导致虚热。表虚者,可解肌散风,桂枝汤主之。”给予桂枝汤加减。服药不上片刻功夫,出了点薄汗,高烧渐退,嚷着肚子饿,进食些稀粥。加服几剂药后高烧全退,进食如常,病症痊愈。小儿病愈后,王理孚先生全家感恩戴德,为感谢王楚卿医师救命之恩,并送匾额“福幼”、“神技”两幅。文革期间,匾额“福幼”,乡邻拿去作猪栏后遗失;匾额“神技”作水缸盖得以保存下来。此匾现保存于王楚卿世孙老宅内,匾额表层用青漆涂刷,显得十分庄严肃穆,边框的轮廓线条用黄漆刷出,框内简洁明了,不施雕刻和彩绘。系目前发现的王理孚先生唯一真迹。王楚卿医师一生仗义疏财,对那些家境贫困病儿,体恤怜悯。据当地一位八十五的长者回忆,王楚卿经常对那些病儿,贴医送药。如邻村一位寡妇孤儿,家庭极度贫困,儿子患有哮喘顽疾,每到秋冬之际,终日哮喘不止,经常请王楚卿医师诊治,从未收其半文诊疗费,还掏钱买药,直到病愈。王楚卿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临证钻研,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写有《小儿临证日记》多本,文革期间,皆散失不传。所有研读的《神农本草经》、《汤头歌》、《小儿药证真诀》等医学书籍,在五八年饥荒时期,均被亲戚拿去调换地瓜丝充饥。王楚卿遗物遗失殆尽,但他秉性温和,待人诚恳,与邻里和睦相处,从无龃龉。他医术精湛,赢得病家信赖;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王楚卿虽已辞世多年,但他的医德医术,仍在江南垟广为流传,有口皆碑。正是:一生专勤小儿科,医有所长四十年,药到病除愈顽疾,“神技”“福幼”起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