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15岁。于年6月24日因咳嗽前来就诊。
患者诉咳嗽十余日,经中西医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现症:呛咳,呈阵发性,咳引胸胁,夜间尤甚,咳*绿色黏痰,咽痛,纳少,头晕,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数。.6.15DR示:双肺门影不大,双肺纹理增多,左下肺密度增高,考虑左下肺炎。.6.19血象示:白细胞升高(10.64×10^9个/L)。
诊断为风邪引动体内宿瘀之咳嗽,治以消瘀化痰,疏风止咳。处方:三拗加味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方药:桂枝15g,茯苓15g,牡丹皮15g,白芍15g,桃仁15g,麻*10g,炒杏仁15g,蝉蜕10g(后下),僵蚕10g,前胡10g,木蝴蝶15g,射干6g,薄荷10g,地龙10g。三剂,水煎服。
年6月27日二诊:药后咳嗽缓,咳引胸胁减,痰渐少,仍头晕,纳少,情绪急,二便调。舌淡红,尖瘀点,苔薄白,脉弦滑。.6.23X线检查示:颈椎关节病,生理曲度消失后弓,小关节紊乱。TCD提示:两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供血不足);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考虑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痉挛?)
上方加葛根30g,当归15g,柴胡10g,炒白术15g。如前法继服4剂,咳嗽愈,头晕缓,纳增。
按语:咳嗽之名首见于《内经》,本案之咳嗽呈阵发性的呛咳,夜间较重,实乃风邪犯肺,引动体内宿久之瘀血所致。其用方“三拗加味汤”为 中医内科学家、中医血液病学家戴锡孟教授之临床经验,由麻*、杏仁、甘草、蝉蜕、僵蚕、射干、马勃、薄荷、桔梗、前胡、木蝴蝶组成。其中,麻*、杏仁、甘草为“三拗汤”,原名“还*汤”,出自《金匮要略》,源于张仲景,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主治外感风邪、鼻塞声重、咳嗽痰多,头痛目眩等外感风寒咳嗽证。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首次出现以“三拗汤”为名的成方,采用连节麻*、连皮杏仁、连梢甘草,与常规炮制加工方法相拗,故名“三拗汤”。戴思恭《证治要诀》及尤在泾《金匮翼》中俱谓:“经年累月,久咳不愈,余无他证者,得三拗汤恒愈”。三拗加味汤在此基础上配伍蝉蜕、僵蚕熄风止痉,射干、马勃祛痰止咳,薄荷、前胡疏风清热,木蝴蝶清肺利咽,本案配伍地龙增强“开其痰路”之功效。历代医家以三拗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使之成为治疗外感咳嗽的经典方剂。
对于咳嗽病因的认识,《素问》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肺朝百脉,肺主气,气主帅血;肺气失调,血行不利,血脉滞涩,可演变为瘀血,瘀血亦可影响肺主气的生理功能。桂枝茯苓丸为《伤寒杂病论》中辨治瘀血证的代表方,胡希恕治疗哮喘善用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有较好疗效。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将此方运用于伴有宿瘀之咳嗽,以夜间发作明显为特征者,疗效甚验。方中丹皮、桃仁活血化瘀,白芍养血和血,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活血化瘀之力,伍白芍又可调气和血,佐以茯苓健脾渗湿,寓有培土生金之意。世人但知桂枝茯苓丸为妇科方,却不晓其亦是内科良方,用于肺病亦颇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